最近的这一年是行情分化相对极致的一年。一边是不断走牛的蓝筹股,一边是跌跌不休的中小创。市场运行至此,参与者会有各种解读,也出现不少后验逻辑的理论,从“价值投资”到“核心资产”,似乎与前几年的“万众创新”有几分相像。
回顾2012年以来的国内宏观经济,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12年至2015年为下降期,2016年至今为企稳返升期,与宏观经济相对应的则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的金融周期。另一方面,比较巧合的是,这两个时间段的监管政策又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从鼓励兼并重组到批量放开IPO,以及对市场参与者行为模式监管的日益加强。宏观经济和监管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共振,基本上解释了近些年几次较为极致的分化行情的主要原因。
人们往往会对眼前发生事物做出线性外推,所以在股市投资中,口号式的、简单的逻辑总结容易深入人心。但抛开这些风格和情绪上的因素,把时间轴拉得更长一些,也许能把经济发展、产业变迁的真实情形看得更清晰一些。
事实上,从产业发展来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经济的未来看点和竞争力所在。例如,智能手机是过去10年改变人类生活最大的科技创新,我国不仅是智能手机技术创新和精密制造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展最为广泛且最为前沿的国家,已经不是PC时代的简单跟随者角色。这是中国能够诞生腾讯和阿里两大超级互联网巨头的根本原因,也是电子等精密制造行业崛起的基础条件。通信行业也是如此,在3G、4G时代中国还是技术追随者,但在5G时代,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万物互联等应用场景上也会是全球创新的领先者之一。另外,在以摩尔定律为基准的半导体、面板行业,中国与世界领先技术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甚至具备了局部赶超的能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的观察,一些券商机构已经明确提出并认为,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是中国未来发展动力之一,也是社会发展涌现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景象的原因之一。
回归二级市场投资而言,面对持续分化的行情,基金等专业机构的投资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体现为风格偏好在确定性和弹性之间做出选择并给予相应的溢价或折价。在一定的阶段,传统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更为受益,业绩的确定性更强,进而享受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双击。在另一个阶段,新经济新业务未来业绩上的弹性或者预期,又成为相对更有优势的投资方向。
作为机构投资者,无论是面对极致的“二八分化”行情,还是急速的板块轮动等,在复杂市况中,更重要的是要认清产业趋势和公司阶段,从行业景气度、竞争格局、成长阶段等几个核心要素去分析标的公司的真实成长性,并用动态思维去考察核心要素的边际变化。成长行业也会有周期波动,周期行业也会有阶段性的高成长,不能简单而论。敬畏市场,拥抱变化,勤勉尽责,寻找该阶段最有性价比的成长标的,应该会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