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资本市场积极拥抱新经济,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瑞博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梁子才表示,原来只有纳斯达克一个选项,香港市场开放之后,眼前至少有两个选项。A股市场对新经济的开放,对一些企业而言又建立了潜在的第三个选项。
面对A股、港股及纳斯达克等资本市场伸出的“橄榄枝”,医疗界的“独角兽”们将作何选择。一些企业对港交所为生物科技类企业赴港上市所开辟的优惠政策还持观望态度。国投创新合伙人尹正表示,相较于纳斯达克的确定性,香港市场刚刚开始发源,之后能否成为活跃度高、吸引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板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A股市场,医药创新企业也在密切关注制度变革的新动向,对行业内企业而言,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最终成行,还需要制度上更多细节落地。
事实上,近年来,医疗行业创新迎来多方面的强力推动,除了资本市场的助力外,产业政策层面更是利好频出。随着顶层设计的推进,整个行业逐步进入“创新时代”。
去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下称《创新意见》)印发,创新药在其中获得优先审评、专利补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等多项支持。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去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针对国内创新药研发端激励不足、临床试验产能受限、临床和上市申报审批时间过长等多方面困境,为创新药提供了诸多实际利好。另外,随着分类管理逐步推行,国内创新药的标准将会提高,过去创新层次较低的Me-Too甚至Me-Worse药将受到冲击,而真正有能力做到全球性创新级别的企业将集中享受政策红利。
此外,安信证券分析师崔文亮表示,随着我国药审、医保等顶层设计政策的改革,叠加产业蓬勃发展与资本追捧的共振,激发了医药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药企业的估值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创新药在研品种带来的股价和估值提升现象在港股和A股市场中分别上演。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港股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2017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医药市场的估值体系悄然出现一些变化,在传统估值体系下的优质标的依旧保持较好的上升趋势,而变化在于对pipeline(在研产品管线)的衡量已经逐渐加入当前的估值体系,医药市场开始从固有的“PEG”估值转向“PEG+pipeline”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