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工银国际:中国医疗行业-药品行业整合开始
(2017-09-12)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17年(第34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发布近日在成都召开。百强企业的收入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反映行业整合已开始。大型药企也大幅增加研发投资,我们认为这有利于提高长远竞争力。

  增速加快,门坎提高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公布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6,80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速11.1%,首次高于行业平均增速(9.9%)。百强企业中:16间为跨国公司,销售达到1,002亿元;化药企业占约三份二,余下约三份一为中药企业。

  大型药企加快增长反映小型药企的市场份额下降。我们认为大型药品企业有更多资源:可满足更严格的行业要求(如GMP认证、一致性评价)、当招标变得更为激烈时可减少对单一药品或市场的依赖、当监管者增加扶持力度时提供新药、当机会合适时收购战略资产。因此大型药品企业较小型企业更具优势,令市场集中度提高至23%。

  由于收入加快增长,成为百强企业的最低收入门坎上升至24亿元。百强企业中,19家(较去年多3家)的收入超过100亿元;56家(较去年多2家)实现30-100亿元销售,25家销售低于30亿元。

  更多研发投入

  百强企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或有助其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研发投入平均占比3.6%,较行业平均的约1.7%高约一倍。大量的研发投入已带来回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百强企业占(i)2016年全部821项创新药注册申请约30%;(ii)2016年218项临床试点申请约30%;(iii)发达市场认证总量约60%;(iv)5,000项参比制剂备案约30%。2016年百强企业合计有8项 ANDA申请获批(2015年为3项)。

  虽然3.6%的研发比率仍远低于国际药企的15~20%,但中国药企正迎头赶上。正大天晴(国药(1177.HK)于公司)、海正药业(600267.SH)和恒瑞医药(600276.SH)全部的研发比率超过10%。目前的政策也提供一个有利于药企创新的环境。2015年中至今,由于要求大幅提高,仿制药申请数目大减,而创新药数目持续上升。行业不断出台新政策扶持企业创新:加快审批程序,延长专利期限(。同时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创新药企(尤其是生物科技类药企)以期获得高回报。

  年会纪要

  会上著名科学家和院士(包括桑国卫院士、何维院士、樊代明院士、陈凯先院士、鲁先平博士、俞德超博士、张连山博士和蒋建东教授)分享了他们对创新药发展的意见和经验。我们注意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时致力于完成四个目标(加快药品注册,改善药质量量,推广药品研发创新,降低药价)的改革与科学家的期望一致。我们认为执行是关键。从企业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国内药企亦应尽力遵循提供 “同类品质药品”,追求 “同类最好药品”,实现 “同类最先药品”。中国生物药企在创新生物药/治疗发展方面较为积极,我们认为或可缩小与国际药企的差距。

  领先药企的高级负责人(包括徐镜人先生、娄竞博士、魏海军先生、刘振腾先生、孔泰先生和张诚先生)谈及在目前环境下企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在行业转型期内,这些企业家仍对医药工业短期前景充满信心。我们认为汇聚人才,聚焦品牌,改善药质量将有利于这些龙头公司进一步整合当前“小散乱”的医药工业。 

  我们认为整合趋势将持续

  近年医药行业经历着较大的变革。我们预期行业将更健康地发展:更高质量的仿制药,更多新药,相信大型药企有更好机会变得更强。香港上市药企(及其母公司或兄弟公司)中,白云山(874.HK)、中国中药(570.HK)、华润医药(3320.HK)、上药(2607.HK)、威高(1066.HK)、复星医药(2196.HK)、远大医药(512.HK)、石药集团(1093.HK)、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同仁堂科技(1666.HK)、丽珠医药(1513.HK)、联邦制药(3933.HK)、四环医药(460.HK)、绿叶制药(2186.HK)、三生制药(1530.HK)和神威(2877.HK)位列今年的百强榜单上,当中我们偏好华润医药(目标价10.8港元,买入)、上药(目标价21.1港元,持有)、中国中药(目标价5.8港元,买入)和复星医药(目标价33.1港元,买入),因这些公司(或其母集团)在各自领域拥有领先地位;而石药(目标价12.4港元,持有)是一间可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公司。最后,我们认为中国生物制药(目标价7.0港元,持有)坚持强大的研发投入值得尊重。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研究员 张佳林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