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与磨砺,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框架,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可以窥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趋势
在产品和投资方面,公募基金将继续其“互联网化”的趋势,并融入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继续走在时代技术的前沿。
一是投资方面。运作期限长于1年、明确采用量化方式投资的主动管理基金共56只(同一只基金所有不同份额算为1只基金),由33家基金公司发行,合计管理规模为355.2亿元。量化投资基金具有持股分散、波动较小等特点,通过基金经理对于投资的理解,搭建出适合当前市场情况的投资模型,自动化选股投资,为投资者获取稳健收益。
二是产品组合方面。在为投资者提供产品组合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更为广泛,智能投顾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大众对于其理解和接受度的提高,公募基金在未来也或将其真正运用到产品研发中去,把握时代技术命脉,将时代的特点融入自身的发展。
投资需求个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投资意识的不断提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将愈发个性化。简单粗糙地按照产品风险收益的高低来对应不同投资者需求的方法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细致、满足不同需求(养老、保值、增值等)个性化的投资方案。
为了满足一些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很多公募基金公司已大力发展专户投资业务。从2014年末开始,基金专户的管理规模经历了较快上升的过程。直至2016年年底,其规模逐渐进入稳定期,一直维持在6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50%以上,由此可见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未来仍有较大可发展空间。
为了满足更多大众投资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开始了“以较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研究和尝试。在各类新兴技术及市场发展的推动下,产品的个性化必将成为公募基金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控制投资集中度
2018年4月底最新出台的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了规范:单只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产品净资产的10%;同一金融机构发行的全部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市值的30%。
这与之前的“双十”限制相一致,但是FOF产品在此新规之前投资单只基金的比例上限为20%,在新规下则同样变为了10%的投资比例限制,降低了FOF投资的集中度,表明了监管层对于公募基金集中度的关注,同样也是重视风险控制的表现。
此次的资管新规还明确了“公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并表示“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存续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带有杠杆结构的分级基金将成为历史。
新规还限制对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除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另有规定外,公募产品不得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可以投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由于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的信息透明度较低,投资风险较大,该规定将这部分风险进行控制,保护了投资者权益。
国际化趋势增强
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成熟,市场开放度逐渐提高,投资者对海外投资的需求日益提高,未来投资范畴的国际化进程将继续加速。
在投资标的方面,除了海外的股票和债券市场,QDII基金也在积极地提高多样性,开始投资海外原油等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在“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开通的情况下,沪港深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
除了对国际市场的投资外,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投资也将较大地推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一般较大,往往会对市场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若能投资于公募基金市场,或将引来公募基金市场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动。
在监管等条件更加成熟的情况下,未来或将出现公募QFII产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投资于公募基金市场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的国际化程度。
投资结构机构化 投资资金长期化
从投资的资金结构来看,“机构化”或将成为未来公募基金投资的主流。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时间逐渐变长,未来的投资资金或有向“长期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机构投资者通常资金体量更大,往往会更加受到基金公司的欢迎,提供一定程度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机构投资者比例在未来或将进一步提高。
从资金的投资时间来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选择长期投资。从历史数据来看,大多数基金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可以取得正收益,整体表现更佳。各类具有封闭期的基金受到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