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私募债券存在的意义!
开门见山的说吧,银行间ppn还好点,还有个要参团的破烂布头可以盖一下脸遮丑,区分一下合格投资者,很多人懒得参团就不会买了。
那交易所的私募债券呢,虽然交易所挂着一个合格个人投资者,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幌子,但这个合格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显就是一个笑话,因为投资者分层是为区分理财承受风险级别而划分的,不是为分而分的。
对于合格个人投资者制度,你就让他们买个中石油,收益率还不如银行理财,还要缴25%的税,并无可能给人家增加理财途径,分与不分有什么区别,属于典型的缘木求鱼。
对于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现在哪个金融机构不是合格投资者?又哪个专户不能达标?是个机构就能买交易所私募债!
所以真的很无语啊!
再说到这些私募债,明显就是包庇瞎搞,藏污纳垢。
你说财务超比例了不能发公募,发私募债要限制投资者人数保护市场公众投资者,回头发行人公募债还有3.1年到期时,你批准发了个2+1的私募债,兑付日期跑人家公募债前面去了,保护公众投资者了吗?
哪有明文规定私募债可以违约、公募债不能违约了,到现在投资者抱这种幻想?难道说私募债违约信息现在还捂得住?
什么信息也不披露,然后是结构化等非市场化发行也不管,发行人融资实际成本13%,票面利率8%时,就发官威制约权威估值要估在8%以下!
强烈怀疑私募债制度至今的合理性,有本事把私募债都列为次级债啊。
前几天和YY老师聊天,天柱君抱怨到上交所没有发布债券回购余额信息,也不方便查私募债成交记录。YY老师说,对比了国内外,境外真是啥信息都没有,成交信息也没有,纯OTC的,我们现在比较了境外市场,我们现在绝对不是太浑,而是太透明了。
对啊,太透明了,为啥啊,为啥要做的太透明啊?
一句话点的透彻,天柱君突然想到,为啥国内做的透明,为啥中债估值恨不得把所有债券的估值都估出来了,为啥超过98%的债券收益率在8%以下,为啥一些私募债没有任何材料,没有披露信息,实际融资成本在15%以上时也給估到8%以下。
国家做的太透明,市场就永远也锻炼不出信用研究能力。这也许是市场信用风险识别能力未能成型,广义监管被迫无限代劳的铁证吧。
还是以前那个观点,城投债要是真的不想违约,赶快取消私募债发行制度,这保护投资者什么用没有;赶快开放散户买债,又降低融资成本,又增加居民理财途径,不然,钱都被金融中介挣去了,大大加剧了贫富分化,再说,反正你也不违约,这也是大势所趋,一百年后,总不能依然不让散户买债吧?维持现状是把脑袋插进土里,不怎么聪明的做法。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李田)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