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一下赚了大几千,值了

A+A-

2020-05-06 10:58

  一、

  昨天半夜又出事了,2点多醒来时在手机上看到这样一串推送。就像是一场梦,醒了很久吓得不敢动……

 

  3月份原油暴跌时,群里就有宝宝喊着要抄底,被我果断拦住了。

 

  期货我是不碰的,绝对在我能力范围以外,早年的期货大佬好几个都自杀了,刀口舔血太凶险。关键是做期货真的很难开心!

  今天网上又开始人心惶惶,产油国经济崩溃、大萧条、要打仗等各种言论都来了。

  先说结论,这是挺罕见但也没那么罕见的逼多行为。美国发生了很多次,国内也发生了很多次,只是因为这次他是原油,商品之王,人们才对其投入了这么大的注意。

  但国际油价并没有崩,大家看看布油,或者一个月后的WTI(CLM0往后)?油价并没有跌到这么不堪,甚至变化并不大。

  简而言之,只有2天后交割的合约出现了暴跌,之后的秩序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混乱。

  所以经济崩溃、战争论都可以歇一歇了。

  不排除有连锁反应,比如美股又叒叕暴跌……

  这两天聊天发现大家有点丧。

  先是外企的同学说他们这个季度又裁员了,他是公司的高管,分管人事,每次宣布裁员的时候都极其难受。但没办法……

  昨天下午群里的小伙伴突然问起大家最近收入有受到影响吗?于是吐槽声四起。大部分的企业这几个月都降薪了。原来做销售的也表示业务不景气。

  最难的是旅游、航空、线下教育、休闲娱乐这几个行业,复苏貌似遥遥无期。

  大家现在都变着法子找副业赚钱或是消费降级。

  二、

  最近知乎有人问,万一真的大萧条了,该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上描述过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场景。

  大批的人失业,有28%的人没有收入。没钱交房租的人被房东赶走,只能流浪街头。餐馆倒掉的剩菜一堆人冲上来抢,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有房子的为了省钱一大家子挤在一起。所有的可选消费通通免谈,不看电影、不出游、不买衣服、不下馆子、不做头发。平时的开销都用来满足生存需求,比如吃饱、穿暖。

  为了赚钱,男的去工地,女的在家接手工,有的无良丈夫甚至让自己的妻子提供色情服务贴补家用。

  所以当下拉动消费是当务之急,市场不活跃是很可怕的!举个栗子——

  “小红拿100块钱找托尼做了头发,托尼又拿着100块钱下了馆子,于是托尼和餐馆老板都赚到了钱,还创造了就业。如果小红把钱揣在兜里不消费,托尼和餐馆老板就都失业了。于是就发生了萧条。”

  像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家,消费就拉不起来,我前两个月信用卡的还款额度从每个月2万+,降到了三千多块钱。

  这个月总算是花了点钱出去,贡献了一丢丢GDP,一是装修买家具,二是出去走了走。

  往年我时不时都要出去玩,今年真是憋的太难受了。

  于是上周约了几个闺蜜周边游,硬是把家门口玩成了马尔代夫。

  我们几个都是本地人、自驾,选择的民宿人少院子大非常安全。

  这是个网红民宿,之前要提前几个月预定,这次很快就订到了,价格也很便宜,觉得这一趟还挺值的。主要是我的闺蜜们都又美又沙雕。

  和以往去旅游都要打卡特色餐厅不同的是,非常时期我们的水果、零食、锅全部自带,去当地菜市场买菜,在民宿搞起了火锅。

  如果大家近期有去菜市场买菜,会发现水果、海鲜都比网络上性价比高很多。

  最近我特别留心对比线上线下的价格,确实有一些新发现。

  比如我家里人特别喜欢吃沃柑,我特地在线上生鲜超市和线下水果超市各买了一份。价格都是8元/斤,线下水果店的质量真的比线上好很多,线上和后妈生的一样。

  怪我当年太年轻,妥妥的被收了智商税!

  回想当初选择网购的初衷,一是方便二是高性价比。扪心自问,如果高性价比这个优点不复存在,在大家还会选择网购吗?

  什么?因为方便所以坚决不出门!这么懒不配赚钱!

  三、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没有感情的杀手,常年无脑网购会有几个弊端:

  一、推销无孔不入

  大数据会根据你的喜好不停的推送,最后买一堆没必要的东西回家。

  二、差异化定价、杀熟

  这是大数据最鸡贼的一点,苹果手机打车、购物、订酒店都比安卓手机贵。同一个APP老客户的价格比新客户贵。很多网店用便宜货吸引流量,当你复购时,就容易被狠狠收一把智商税。

  三、信息不安全

  每多一次网购,你的信息就有被多贩卖一次的可能,推销骚扰电话还算好,有人因为淘宝退单诈骗损失了几十上百万。

  而以上种种互联网消费的弊端,在线下实体购买中几乎不存在,大家做完买卖两清。

  所以我现在的消费模式是线上线下全方位对比,支持实体经济拉动消费的同时,还省了不少钱……

  说着说着有点想哭,虽然我一通分析猛于虎,其实会选择线下消费,一开始是因为我最近月半了7斤,杯具啊!!!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菁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