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翻了好几倍,还能上车吗?

A+A-

2020-08-03 10:24

  今天市场依旧火爆,中午默默买了点好吃的奖励了一下自己,就不多说了。

  给大家讲些板块知识,从消费行业开始。

  注意!!!讲版块知识不是让大家马上买,而是理顺逻辑。

  上礼拜看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了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的论文:结论还是比较吓人的,总结下论文的几个观点:

  无论是否能够研发出新冠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陪伴人类到2025年,甚至2025年,我们也无法摆脱新冠肺炎。

  研发不出疫苗,新冠会在全世界各个季节反复爆发、收割人头;研发出疫苗,其抗体的免疫周期也非常短(40-104周),新冠病毒必然在2-3年内再次爆发。人类会陷入病毒变异→爆发→研发疫苗→抑制病毒→病毒变异的无限循环。

  未来各国的策略,只能是采取各种疏离措施,把感染率维持在一个水平,确保医疗系统不崩溃。

  新冠病毒会成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头号杀手,全世界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人类寿命缩短。

  人类社会及相关产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餐饮、院线、商业地产等服务业将受到重大打击。

  电影、演唱会变成在线点映、观众密集的体育赛事(比如NBA),从此消失。

  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服务、VR、AR,将迎来大发展,行业估值逻辑完全改变……这个报告虽然悲观,但在投资层面却有一定的价值。从以往的宏观视角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现在的情况是,服务行业不景气投资像过山车、由于疫情和毛衣战进出口受限,这两辆马车不翻就不错了!?但在疫情可能长期影响下的未来,科技、医药、和消费才是未来比较确定,可以持续发展的风口。科技和医药的专业性太强,我们以后拎出来单独说,今天先讲讲亲民且容易理解的消费行业。今年上半年股市整体表现一般,但大消费却都是股市的秀儿,这几天其他版块开始暴涨他才有所收敛,但整体还是最牛逼。比如,今年茅台股已经创了很多次历史新高,在大盘萎靡的状态下年度涨幅超过50%。

  甚至卖酱油的大佬,年内股价涨幅也已经涨超了50%。某一家卖面条的小公司,年内股价已经翻倍。某一家卖小家电的公司,年内股价已经翻倍有余。

  那么我们看一看具体的指数上半年的表现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全指消费指数年内涨幅21.42%。

  该指数从中证全指样本股主要消费行业内,选择流动性和市场代表性较好的股票构成指数样本股,以反映沪深两市主要消费行业内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了,可以再看一眼它的成分股,随便一戳都是大牛。消费指数的含牛量真的有点高。

  但经过时间检验的才会是真理。从2009年到现在,上证指数穿越牛熊后,在3000点左右来回折腾,中证消费指数涨幅为345.9%,上证消费指数涨幅则是473.7%。把时间拉长,从2005年到现在,同期全指消费指数涨幅超过1646%,消费50指数涨幅则为781.7%,消费300指数涨幅则为2728%。可以说,随便从消费指数中挑一个,都能全面吊打大盘指数。你说,消费行业秀不秀。消费指数的整体优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条“赛道”的优越性,咱们再从细节上看看这个赛道上跑的马儿怎么样。研究下具体基金。消费行业主要分为可选消费(可消费可不消费的)和主要(必选)消费(必须要消费的食品、柴米油盐姜醋茶)。说这个是因为很多消费指数基金名称中有“可选”二字,如果看到消费基金的名称有“可选”二字,那就说明选股标的集中于可选型消费股。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从历史表现来看,主要消费行业比可选消费行业表现更佳。消费类基金目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宽基和主题细分。宽基择股不限行业,只要是属于消费行业的都行。什么汽车股、酱油股、白酒股,通通都可以。其中又分为传统宽基指数和精选指数(时间检验不太够,不多说)。主题细分选股则更有行业针对性,比如招商中证白酒(161725),便只在中证白酒(399997)中选择。简单看几只消费类基金的表现。先看一下追踪中证消费指数的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消费ETF159928),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

  过去三年收益率105.47%,过去六年整体表现稳定。可以说吊打沪深300,远超同类。再看一下追踪上证消费指数的华夏消费行业ETF(510630)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

  表现同样不俗。

  至于上文提到过的消费50,则因为相关指数基金目前成立时间还不长,暂时就不多说了。

  最近三年是消费指数基金的高光时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的消费型指数基金估值较偏高。但高估值未必代表未来不会再涨。在未来的环境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越来越强。伴随着这种大趋势,持有并坚持定投消费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个人认为,主要消费优于必要消费,主题类基金可能更高,但宽基比较省心。我自己一直配的是宽基,因为我是个懒人。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菁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