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是个不爱做饭的人,但每逢周末,如果不出去玩,也喜欢自己下厨做点饭菜,一来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周的自己;二来自己下厨不仅价格实惠,还能远离地沟油的祸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己想吃什么随便做,满足嘴巴里味蕾的日常需求,不至于被时间空间的范围所限制。
自己下厨,享受美味,这不仅是味觉上的事情,更有的是在生命里蔓延开来的温情。
来外地工作之前,我是一个连面条都不会煮的人。让我下厨做饭的最初动力,是想喝汤。平日里在食堂吃的居多,食堂的汤,无骨无肉,在一个爱喝汤的南方人眼里,那算不上汤;外面的店里虽然也有卖汤的,但要么是大酒店,吃一顿下来花费不菲,如果是小店呢,又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儿。
要满足自己挑剔的味蕾,无奈之下,只能自己下厨做,一年半载过去,煲汤,自然也成了我最拿手的菜。
可能是南方人骨子里嗜汤的缘故,我煲汤,不曾拜师,全靠悟性。何况,在这个信息共享如此便利的互联网时代,手机上app一查,各类菜单做法应有尽有:需要哪些食材、哪些工序、火候如何,一样样地照着做便是,刚开始做的一两回,可能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次数多了,结合自己口味的需要,一次次地做改进,慢慢就会觉得,大酒店里的汤也不及我自己做的好喝。
说到食材和工序,这可能是比火候更让我头疼的事。
先说工序,洗菜切菜这些事,每次菜单上都只有四个字:处理食材。但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这种刀刃与食材方寸之间的微妙操作,即便是出一本秘籍送给我,我也未必学得会,全靠苦练,需要细心和耐心,没有捷径。
而食材的采购,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我的住处附近,没有菜市场,买菜全靠去超市。周末早晨,骑个自行车到附近的大超市,不管我来得多早或多晚,超市的生鲜区永远都是人满为患:大妈们赶早来的是为图个菜品新鲜,赶末场的是为图个价格便宜,她们总是有大把的时间来这儿兜兜转转,我们这类没时间的上班族实在不是她们的对手,因此,即便不喜欢排队,也只能忍了、认了。
不过,抛开排队不说,这个挑食材的过程,倒是一件享受的事。看着货架上脆生生、亮晶晶的果蔬,五颜六色的,十分可爱。挑选的过程里,自己仿佛是个皇帝,众爱妃站成一排,争前恐后地等着我去“翻牌子”,看上哪样,直接拿便是。我非常享受这样一种随心的感觉,食客仅我自己一人,可以完全随着喜好来挑选;至于价格,自己做饭本身已经很实惠,超市的秤也不至于短斤少两,因此,我买菜基本从不看价格,只挑个自己喜欢。
食材买回家处理完毕后,开始一一下锅。先放哪样、后放哪样,做过几次后,对菜谱便如数家珍。煲汤相对简单,只需按照时间将食材先后下锅便是,期间还能抽空干点别的事,煮粥同理。若是炒菜和蒸鱼,就稍微费神一点,工序多,也要全程守在厨房里,不敢开小差干其他事了。
饭菜上桌,是最幸福的时刻,看到成品的色泽、尝到那份期盼已久的味道,觉得前面费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吃完后收拾残局,又是一番与处理食材一样的周旋,好在,每次酒足饭饱之后,那份满足感总会把这所有的疲惫冲刷干净。
从第一次下厨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半载,加之平时不常做,虽然能出几个小菜、煲几个汤,却依旧是水平有限,要达到摆一桌盛宴款待亲友,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在厨房里的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感受到家里的父母每日操持一日三餐的不易,每日忙碌、每日重复、每日坚持,既是琐碎无常、又是众口难调,自己坐享其成,不仅没有一句谢意,还挑三拣四、嫌好道丑,想来实在是惭愧得很。
每一道普通的家常菜背后,都凝结着采购食材的辛苦、处理工序的繁琐、掌控火候的谨慎……以及厨房里的人,他们心情的好坏,多少都会入饭入菜,只是,不知分享的人是否能感受到?
操持厨房,学做几个家常菜,是在给自己独立生存的本领上添加砝码;也是在告诉自己,在没有遇到对的人之前,可以照顾好自己;独在异乡,想念家乡味道的时候,不至于只是空想,随时可以做一顿给自己解馋……
最近看纪录片《人生一串》,很喜欢里面说的一句话:“没了烟火气,人生只剩一场孤独的旅行。”
人就是这么奇怪,味觉的记忆特别长久,也许你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却永远不会忘记故乡饭菜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与你整个人融为一体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