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从城墙的角度看南京

A+A-

2018-06-29 09:45

  若是有人问我:在南京,只能选择一处地方游玩,选哪里最好?我一定会推荐明城墙。

  在南京,我最喜欢的地方有两处:南京博物院和明城墙,但是对于一般对文物、历史、艺术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人而言,可能博物院过于生涩枯燥。

  但城墙就不一样了,喜欢历史的人,这里有历史故事可供凭吊;喜欢文学的,有无数的文学作品可以回味;若是都不喜欢,那么看看城墙周围的风景好了,处处都是登高望远的大场景;亦或与友人结伴慢走、跑跑步、吹吹风、听听鸟鸣蝉叫、与大自然亲近一番……无论你的喜好偏向哪一面,这里都能或多或少地满足你。

  朱自清在1934年写过一篇《南京》,开篇便说道:

  逛南京像是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时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走在城墙上,像是穿梭在历史的轮回里,朱自清先生所表达的感受,这种时候最是体味深刻。

  与西安那方方正正的城墙不同,南京的城墙并不是那样“规矩”,而是依照整个南京城的地理环境,根据山脉、河流走势而建。南边有外秦淮河、东部倚靠钟山、北部毗邻玄武湖,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天然屏障,以及对三国时期都城选址几乎起决定性作用的石头城,城墙像是一条线,把这些城郭内外的宝贝都一个个串起来了。几乎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门,都让人流连忘返,环绕南京的城墙,如一台“历史记录仪”,忠实地收录这六百多年间历史给予南京的所有痕迹。

  去过多少次城墙,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少说也有七八次。有时候跟着老师去走走,有时候带朋友去看看,有时候自己心里高兴、或者不高兴,也喜欢朝那儿去。其实城墙离我的住处并不近,甚至是两城之隔,但我从来不嫌麻烦和路途道远,想去就去了,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对我有蜜汁吸引力”。常常是坐地铁到鸡鸣寺,然后从解放门登城,这一段的风景也是我觉得最美的,每次带朋友来,首选的也都是这一段。

  爬上城墙后,首先看到的是台城,每次来到这里,总会想起那首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从东吴时期便开始了,古代文人所做的许多怀古诗,都与旧时的金陵相关。诗里所说的“台城”指的是六朝时期的台城,现已被毁,据说原址位于现在六朝博物馆处,在大行宫附近。 当下鸡鸣寺旁保留的这一段台城,实为明朝所建,与诗里的并不是同一个。但也不太碍事了,对于一个来去匆匆的游人来说,能有这样一段“台城”供以凭吊、激发无限的怀想,已是游城墙的一大幸事。

  台城的旁边是鸡鸣寺,历史可追溯于梁朝,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位列榜首的,便是这香火日日旺盛的鸡鸣寺。

  鸡鸣寺旁边立着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时留下的五环,再向西望去,是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站在台城上,是最能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完美结合”的,不知六朝时期鸡鸣寺里的和尚看到当今世界的紫峰大厦,会作何感想?

  从台城上下来,向东望去,便是烟波浩渺的玄武湖,湖上有游船穿梭、有柳枝拂岸,还有江南景致里必不可少的亭台楼阁和小桥。

  从解放门上城墙后,大约要走1公里,到玄武门,才能考虑是下去结束旅程,还是继续往前走,到神策门。两个门之间的路程,人烟稀少,常常前后瞻望,就只剩我和朋友两个人。

  但这并不会让我觉得冷清,相反,天气好的时候,与友人漫步于城墙上,说说南京的古今、说说自己的故事,甚至谈谈文学艺术,以及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再没有比这样单独相处、畅谈天地更惬意的时光,这时候,平时不愿做的事、不想说的话,通通都可以抛至脑后,只尽情享受这无边的微风鸟鸣好了。

  如果能走到神策门或是中华门,看到城门边上的瓮城,便能体味到城墙作为军事防御系统的妙处所在。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明城墙依旧作为军事防御系统在南京保卫战中为我军挡过日军的子弹,这时的城墙已经六百多岁了,它像一位忠诚的老者,在国难当头之际,依旧坚定的屹立在正义的前方。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走在城墙上,伸手抚摸到青色的墙砖,细看会发现,每一块砖上都刻有清晰的文字,原来,当时朱元璋建城的时候,为了保证墙砖的质量,对每一块砖都做到了追本溯源,砖上刻字,将责任落实到人,才能保证明代的这项超级工程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后,至今依然固若金汤。

  几乎每次去城墙,天气都不错,仅有一次,去年冬天下大雪,顶着高铁停运的风险,依旧拉上朋友去城墙拍雪景照了。极端天气下,冰雪世界里的城墙简直美得超凡脱俗,撑一把伞走在上面,两耳边都是呼啸的狂风暴雪,心里却十分兴奋、激动,远望白茫茫一片的玄武湖,竟想起了明朝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散文,虽然写的是西湖,但文中所描述的景致和心情,都与我那天的所见所想高度契合,仿佛一下雪,便穿越回了崇祯五年,当下的好坏,都消失不见了。

  这闹中取静的青砖白石,可以任你遐想、凭吊,这里仿佛是超然世外的另一个世界,想逗留的可以尽管往前走,若是想念人间了,找个城门下来便是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史旭萍)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