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历史三峡中的袁世凯——读《袁氏当国》

A+A-

2018-09-21 10:37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也,素以窃国大盗的称号闻名遐迩,民间多蔑称其为“袁大头”,历史教科书亦称其窃取了革命果实,对其无只言正面评价,我辈素羞于与其同乡。待年纪痴长,读书稍多,益觉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正面人物成神、反面人物成魔的脸谱化评价不仅大大不妥,也着实令人反感。此前读梁启超之《李鸿章传》,颇觉这种治史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家出手,果然不凡,此次再读唐德刚之《袁氏当国》,亦有此感。而唐的古文功底深厚,白话文娴熟非常,行文灵动,言语诙谐,文章如行云流水,气势如虹,令读者颇为愉悦,简直欲罢不能。

  唐与梁治史相同之处在于,将历史人物置于历史长河中,依托当时的社会背景综合观察、客观评价,不搞非白即黑、非黑即白。而唐又久居美国,身在庐山之外,不受羁绊,对人对事评价更为客观。唐认为,民国初年,去故未远,袁氏想称帝并不奇怪,但自古江河向东流,倒行逆施违背趋势,绝无成理,因此骂名千古,也是必然。但对袁氏的其他诸多评价,则与我辈平素所了解多有不同,颇有新意,以下择而述之,聊窥一斑。

  一般认为,袁逼迫孙中山辞让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事实上,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袁集清政府军政大权于一身,领六镇新军,手下不乏精兵良将,若全力围剿革命军,辛亥革命绝无成功之力。但袁深知清廷气数已尽,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故养寇自重,以图自保。辛亥革命之后,无论是清廷还是革命党人,都认为非袁不足以稳定局面,革命党人更是虚总统之位以代袁,而非中山先生。只不过袁有妇人之仁,不愿杀戮清廷孤儿寡母,而是诱逼其退位,拖延了时间,却让孙中山先一步抵达,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孙一生为革命奔走,声望确实无人所及,但其自海外归来,无兵无饷,却绝无实力保住大总统之位,故其始终明确表示待局面稳定就还位于袁世凯。

  史家多认为袁世凯下令刺杀了宋教仁,但事实上,袁对宋是相当器重,惺惺相惜,虽也有不为我用、则杀之的想法,不过始终是以笼络宋教仁为首选,并非想杀之而后快,而宋也至死都不认为是袁杀了他。这件事情很可能是其属下会错了意,出于愚忠和一己私利,擅自行动导致的冤案。事发之初,袁并不知情,还下令彻查,待查清之后发现确实是自己属下所为,又出了昏招,想遮掩却欲盖弥彰,越抹越黑,替愚蠢的下属背了黑锅。正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一样,最后不得不黯然辞职。

  通日卖国,是袁的又一大罪状。但史实表明,袁并未全盘答应日本的亡国二十一条,后来所答应的条款,也已是他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当时一战正酣,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虚而入,抛出二十一条。袁自知既不能答应,又无力抵御日本,就让谈判代表陆征祥尽量拖延,其间又让顾维钧设法将二十一条的内容泄露,引起公众和世界关注,逼迫日本让步,在日本下达最后通牒、拖无可拖之时才最终签订条约。但至此袁也始终不敢割让领土,比之后来承认外蒙独立的蒋介石等诸公,似乎还要好些呢。

  袁氏称帝,搞独裁,虽然愚蠢,也并非臭不可闻。唐以比较史学的方法评价这段历史,孙中山后来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全体党员无条件效忠于党魁、忠于自己,甚至还要先于袁搞独裁,以孙的见识和贤达也尚有此举;又如后来的蒋介石及其他风云人物,虽无皇帝之名,却几有皇帝之实,以上诸公也并不比袁高明。也就是说,在去故未远的历史转型期,袁要独裁也并不奇怪,而对于称帝本身,他也是既想又怕,最后被不成器的儿子袁克定和幕僚杨度等一干人等蒙骗,错判了形势,最终一招棋错,遗臭万年。

  在唐氏之前,从未有人为袁氏辩解过只言片语,而唐以扎实的史料证实,袁本也是一代枭雄,虽囿于历史阶段,所为多有不堪,但与同时代的风云人物相比也并不逊色。写史、读史,当如是。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钱华兵)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