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土偶乡创”的“爱豆”速成攻略

A+A-

2018-09-03 09:28

  “土偶”“乡创”是观众对爱奇艺《偶像练习生》和腾讯《创造101》的昵称,它们仿效的都是韩国Mnet的《produce101》。在两季节目中,《produce101》通分别由观众投票选出11名偶像,并成功推出限定男女组合I.O.I和WannaOne。《创造101》取得了韩国原版IP授权;《偶像练习生》没有授权,主打的是自有IP而非引进IP。

  乍看之下,观众投票选出人气最高的选手,是选秀节目的“老套路”。但是《produce101》将票选与练习生进行了结合,形成了“经纪公司企划+观众投票”的新套路。以《produce101》为代表的选秀节目不是传统的“素人海选”,而是直接从各大经纪公司的练习生中进行选拔,从而保证了参赛者的基本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可观赏性和竞技性。在赛制设置上,《produce101》也比以往的选秀节目强度更大、内容更多,让观众颇有目不暇接之感。在赛场之外,还会展现选手在比赛期间的日常生活,满足粉丝想要全面了解偶像的心愿。毫不夸张的说,《produce101》是对韩式养成偶像产业的一次大升级。

  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和腾讯视频推出的《创造101》,分别通过仿效和授权的方式,比较忠实地复制了《produce101》的全套流程,并分别推出9人男团NinePercent和11人女团火箭少女101。因此,这两款节目只是对韩国“练习生+投票模式”的本土化移植,而不是什么创新模式。当然,在执行过程中,《偶像练习生》的舞美明显比原作更绚丽,《创造101》则更强调社交媒体互动,可以视为局部改进和创新。

  与日韩同行成熟、系统的商业变现不同,中国养成偶像商业变现方面显得急于求成。品牌商要追求转化率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做到让粉丝“开开心心掏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偶像练习生》节目结束后,IDo品牌通过官微宣布NINEPERCENT成为其首个跨界香水代言人,并呼吁粉丝pick偶像同款香味。微博发出后即刻受到粉丝支持,转发破百万。该品牌香水单价520元,与大牌相差无几。但是香水上线后的几个小时,销售额就超过了150万人民币。或许是惊讶于NINEPERCENT年轻偶像的号召力,又或许是深谙粉丝经济,IDo品牌抓住团队成员各家粉丝的攀比心理,在电商页面公布了实时销量排行榜。前三名是笑脸,其余是哭脸。这一做法很快就招致粉丝反感,相关粉丝网站停止集资购买,提出“抵制品牌恶意排名”。最终品牌方下架了排行榜,并在微博发了公开致歉信结束。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创造101》推出的火箭少女101身上。组合成团后,该团立即得到了伊利谷粒多的广告合约,但是最后的合约变成了偶像在两天之内完成销售KPI才能获得代言。几位成员的销量目标和商品单价不一,五位成员的KPI均价在50万~550万之间。该营销方案推出后,立刻遭到粉丝围剿,品牌商不得不提前终止活动。

  在成团后的运营上,中国的偶像团体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偶像练习生》推出的NINEPERCENT长期没有团队专辑、没有团队综艺,已经让粉丝颇为不满;《创造101》推出的火箭少女101中孟美岐、吴宣仪、张紫宁竟然在8月9日宣布退团,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8月15日腾讯发表声明,依法对两家公司及三位艺人提起诉讼;8月17日,腾讯再度发出声明,通过调节、协商,三位艺人将回归火箭少女101,按照合约继续团队工作。至此,此次成员解约风波才算告一段落。成团的火箭少女101与企鹅影视签订的是两年割裂式合约,由企鹅影视和哇唧唧哇共同负责运营和管理。腾讯在运营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成员所属的原公司只参与利益分配。虽然韩国《produce101》第一季出道团体I.O.I也曾经遇到过因成员分属不同公司、档期很难协调、活动经常无法全员到齐的情况,但是到了推出第二季团体WANNAONE后,平台方Mnet就对该问题进行了改善,分别与各家公司签约,加强了对组合的控制。

  腾讯视频购买了韩国版权,基本照搬韩国成功的先例,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节约风波呢?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共享经纪合约矛盾重重。孟美岐和吴宣仪此前已经在乐华娱乐和韩国Starship打造的女团宇宙少女中出道。二人参加《创造101》后,又加入了火箭少女101。经纪公司乐华分别与Starship和企鹅影视签订了合同,两份合同均有效,但三者有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弊端凸显的非常快。

  2.国内经纪公司有一定话语权。为什么韩国版没有成员退团呢?因为韩国参加节目都是较小的经纪公司,跟Mnet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韩国传统偶像制造“大工厂”SM、YG、JYP从未派出过练习生参加节目。就火箭少女101而言,孟美岐、吴宣仪是绝对的人气、实力担当,经纪公司认为自己能与平台“叫板”。但是经纪公司低估了腾讯的影响力,最终和解。

  随着养成偶像不断走向主流,“偶像+电商”的商业模式也会成为主流。事实上,“网红+电商”的模式早已在微博、快手、抖音得到验证;养成偶像在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端、受众更广的网红,当然可以用于电商导流。举个例子:微博美妆网红“仇仇”拥有218万粉丝,旗下淘宝店有60万粉丝,估计其淘宝店月收入在千万量级。火箭少女101、SNH48这样的偶像团体当然能为品牌电商旗舰店导流,甚至不排除建立自己的品牌、网店、小程序等。网红能做的,偶像都能做。

  在内容、渠道都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三个月流量”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所谓“三个月流量”即是热度消磨的很快的“流量”。回想一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从全民PICK王菊争做“陶渊明”,到《延禧攻略》中的“社会我魏姐”也不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好的内容越来越多,以不同形式进入观众视野的“流量”也会越来越多,整个市场的淘汰速度更加迅猛。如何让艺人不成为“月抛式”流量,长久的留在市场,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流量”一词本身就是互联网概念,虽然“初代流量”涉足影视圈,但收效并不理想。随着以偶像文化、街头文化为内核的新“流量”们的崛起,未来如何生产、运作“流量”,还是互联网公司更具优势。下面简单介绍知名头部娱乐及经纪公司:

  1、腾讯控股:旗下的腾讯视频、腾讯影业、企鹅影业、腾讯音乐等数字内容业务都迎来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腾讯系”企业在流量基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善于对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分析。今年,腾讯视频推出自制综艺《创造101》获得国民级关注,一时风头无二。节目结束后成立的火箭少女101,随经历解约风波但目前已经重新开展活动。以偶像团队为核心以“腾讯系”作为强大分发背景的新运营模式正在逐步发展。

  2、阅文集团:是拥有强大的内容储备,在游戏、文学、动漫等多个领域具有开发优势。收购新丽传媒后的阅文集团,在IP全产业链运营上又增添了一员虎将。未来围绕“流量”变现方面,公司将会展现更强的实力。

  3、爱奇艺:是今年另一款偶像综艺《偶像练习生》的输出地。作为拥有较强内容把控能力的平台。依靠丰厚的历史积累和资源沉淀,爱奇艺在垂直化、圈层化“流量”的推出、把控和运营上显得更加精准。

  4、微博:及其母公司新浪是中国娱乐资讯的最大集散地,也是偶像粉丝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未来,“流量明星”仍将依赖微博聚集人气、动员粉丝。如果微博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还能为经纪公司、出品公司提供精准的流量分析和用户画像,帮助其作出制作发行决策。相比传统艺人,偶像更倾向于与粉丝直接互动,对社交媒体、视频媒体的依赖度很高,这些都是“新浪系”的强项。“新浪系”将直接受益于娱乐产业的互联网化。

  5、欢聚时代:旗下的YYLive有着大量的优质主播资源,如YY女主播小潘潘的凭借一首《学猫叫》爆红网络,在抖音、美拍、快手等平台已经有超过千万用户使用。公司此前的日系养成女团1931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创造101》中不仅看见了公司1931成员的身影,凭借着YYLive可以提供的优质艺人资源,公司相对于其他经纪公司在艺人选择方面有更便捷有效的途径以及经验。

  6、芒果超媒: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芒果影视、芒果互娱、天娱传媒、芒果娱乐、快乐阳光的综合体。其中天娱传媒在青春偶像培养与打造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的自制综艺《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在国内开创了偶像培养的先河。现阶段天娱传媒旗下拥有包括华晨宇、姜潮、白举纲在内的多位艺人,在艺人经纪方面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7、乐华:娱深耕日韩偶像产业链培养,此前与韩国经纪公司Starship推出跨国组合宇宙少女、UNIQ等。在《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中均有签约艺人成团出道。其中火箭少女101中有吴宣仪、孟美岐;NINEPERCENT中有范丞丞、朱正廷、Justin。目前公司正在谋求A股上市,已进入辅导期。

  8、丝芭传媒:成功将日本“48系”本土化,推出SNH48及其姐妹团,是国内日系养成女团最成功的典范。公司培养出包括鞠婧祎、李艺彤、黄婷婷等SNH48明星级成员并参演参演《九州天空城》《择天记》等大IP作品,同时推出自制剧《芸汐传》、《小夜曲》等,其中于近期播出的《芸汐传》表现不俗。未来公司将以偶像团体养成为核,拓展演艺经纪、影视剧、电影、综艺制作等业务,优化并整合产业链,打造全方位偶像养成平台。2017年5月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超50亿。

  9、香蕉娱乐:母公司香蕉计划覆盖影视、电竞、演出、音乐;公司自身签约艺人包括韩国组合T-ara、EXID、前MissA中国成员孟佳在内的多名艺人。公司旗下林彦俊、尤长靖参加《偶像练习生》出道,付菁参加《创造101》出道。公司在韩国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深谙韩系偶像培养之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许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