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小微企业

A+A-

2020-06-04 10:00

  2020年6月1日晚,央行在前期推出抗疫专项再贷款和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的基础上,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通过以上四大工具,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首先我们看《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及利息,银行可进行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疫情以来,中小微企业受伤严重,现金流持续出现压力。目前来看,受伤严重的餐饮、旅游、航空、线下教育培训等行业, 如果政策不适当进行救助,中小微企业本身面临破产风险,银行也面临不良资产风险。作为吸纳就业促进民生的主体,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央行此举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还贷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能减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

  同时,我们认为,部分因为疫情失业人群的房贷,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延期还本付息的措施,保护房地产市场。

  此次政策的另一个重大亮点,就是《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这个政策是新创设的。

  通知要求自今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央行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同时向银行投放再贷款,再贷款预计将逐季发放,期限为1年,这部分资金量属于央行对银行的资金投放,有利于保障进一步的信用创造,同时也激发了地方法人银行投放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另外,央行强调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央行并非为此贷款背书,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首先我们要明确,尽管央行购买了银行的贷款资产,但是贷款风险仍然在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质押融资,只不过没有利息成本。

  之前我们一直猜测《政府工作报告》里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在终于浮出水面。

  既不是央行直接购买企业债,也不是企业直接与央行进行票据贴现,而是央行直接购买银行贷款资产。

  在通知明确,购买上述贷款的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笔无息的再贷款,释放基础货币,用于商业银行再进行宽信用。

  两大工具对于刺激商业银行小微贷款,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因为只有商业银行给小微提供信用贷款之后,才能获取这一流动性“奖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央行直接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降息。

  从量级上看,这一措施相当于释放4000亿流动性,对于目前资金需求极大的中小微企业而言,这是一笔近水。

  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不会大水漫灌,但是放水养鱼,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适度且精准。

  这一次针对中小微的贷款措施,就是适度且精准的货币放水。

  水来了,鱼也要活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黄玉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