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央行应创设“隔夜OMO工具”

A+A-

2020-06-16 16:40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全球主流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甚至印度央行,货币政策基准利率都是隔夜利率为锚,唯独中国人民银行调控的是7天回购利率到1年期MLF利率,不调控隔夜利率,考虑到国内银行间隔夜回购占全部回购的85%左右,这确实显得独特。

  4月底以来的这波债市调整,经济基本面改善的原因当然有,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央行主动提高了货币市场价格,打击资金空转,让水从金融体系转移到实体经济。

  7天从最低的1.2%左右提升到1.95%左右,隔夜从最低的1.6%左右提升到1.85%左右。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在整个过程中,央行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利率预期管理,公开市场操作的暂停和重启并没有完整的传达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停了公开市场操作市场也很松,央行重启逆回购了市场仍然紧。

  二就是,如果银行间市场DR007定价是以央行的7天OMO利率为锚,那么隔夜利率定价应该以什么为锚呢?

  在一定程度上,整个市场对隔夜该如何定价,其实是一个真空区。

  但是隔夜回购占据整个市场成交量的85%以上,占市场绝大部分成交的回购品种,应该有一个政策利率引导。

  目前市场的隔夜和7天利率在虽然是全市场成交的加权利率,但是也受到央行的窗口指导,这两个利率的变化也能体现央行政策思路的变化,但是并不透明还有时滞。

  尽管近年来美联储的独立性饱受诟病,但是美联储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上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美联储在调整货币政策之前相当一段时间,会一直向市场传导预期,所以在政策落地之后,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并不剧烈。

  但是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政策的后知后觉者,我们应该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

  而且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操作频率上也做了调整。

  一是28天以内的公开市场操作,从之前的每周二、周四操作,调整为每天操作;

  二是一年期MLF操作,从之前的不定期操作,可能调整为每月15日固定操作。由于每个月20日公布LPR利率,15日的MLF操作可以提供定价基准。

  在两个操作频率调整后,实际上形成了7天OMO操作和一年期MLF操作的两大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但是隔夜缺席了,实际上每天都可以开展的公开市场操作,应该创设隔夜OMO工具。

  央行武器库增加隔夜OMO工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可以让市场的隔夜利率有一个定价基准,而不是随风飘荡;

  二是央行可以更精准的管理利率曲线,通过调控各期限短期利率,进而实现中长期利率的管理;

  三是与全球主流央行接轨,既然大家都调控隔夜利率,易于国际投资者接受,对人民币国际化大有好处。

  当然有一点我们要承认,就是2020年以来,中国央行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强。

  这一波央行主导的债市调整,很多投资者认为债券熊市来了,我不这么认为。

  目前疫情的呈现第二波高峰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巴西和印度的数字节节攀升,很难说这两个人口大国成为重灾区的话,对全球经济有什么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肯定是以放松货币政策为主基调,短期的债券市场调整正是更好的入场时机。

  我们认为2020年的债券市场还有机会。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看法,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黄玉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