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中存在一个神秘俱乐部,名曰妻管严俱乐部。
江湖传言,就是因为这些人怕老婆,方才取得如此成就。
梁启超就是那个俱乐部一员,和前辈杨坚、房玄龄、王阳明、戚继光、严嵩,晚辈胡适、戴季陶、汪精卫,国际友人苏格拉底、林肯等人为知音。
说起梁启超,都会想起一百多年前那场震古烁今的变法。
戊戌变法时代影响最大的三个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康有为是帝国史上最后一位思想家。他的历史作用就是推动戊戌变法,推动近代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
谭嗣同是历史绝命者:以身殉法,推动汉人精英和清王朝决裂。
梁启超是另外一种人:善变。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善变是通常是贬义词。善变的人通常被鄙视。但善变的梁启超却是受欢迎的。这点恰好折射出那个善变的时代。然而这是指那个时代“大我”上的梁启超,在时代想“小我”上,也就是在爱情上,梁启超正相反,比较专一。
梁启超生于1873年,广东人。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博古通今,近人罕有匹敌。近代广东历史上,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之后,基本上就梁启超影响比较大了。
大凡在历史上露脸的人物,都有一个特殊的童年,要么叛逆啊,要么受苦啊,要么狂妄无边啊。梁启超的童年是金色的。梁启超家境并不算富有,典型的耕读世家、汉族知识分子之家,追求内圣(有圣人品质)外王(讲究王道)。家风淳朴、严谨,但并不古板。
梁启超的爷爷非常宠爱他,一边陪他玩耍,一边给他讲故事。在那个游戏和娱乐匮乏的年代,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且老人家也不简单,对宋明理学了解很深。常常把深刻的道理融入到历朝历代的故事中,于无声处就把梁启超的小心灵引向对知识和时事充满兴趣的方向上。
梁启超的爸爸一直告诉他:不要太辛苦,不要忘记节俭。
妈妈知书达理,非常贤惠的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她也会教梁启超一些诗词歌赋。
也就是说梁启超在全家人精心呵护下享受现代人期盼的素质教育。所以梁启超性格相当温和,感情异常充沛。那些都是童年家庭教育的功效。梁启超本人五岁读四书,六岁学五经,七岁写诗,八岁就能写文章,可以说在快乐的童年中飞速成长。
日后梁启超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
结果梁家孩子个个人杰,学业有成,生活美满。梁启超的学生,各个都不简单。
好吧,育人,当看梁启超。
所以梁启超十二岁就考中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想想洪秀全辛辛苦苦那么多年,最后还是要靠造反才能博得名气,人和人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康有为年长梁启超十五岁。梁启超先于康有为中举。因为梁启超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
巧合的是,正是这次中举,改变了梁启超一生的命运。
因为梁启超太过优秀出色,让当时主考官李端芬产生爱才之心,想把梁启超变成自家人。他有一个堂妹叫李蕙仙,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待字闺中。李端芬就请副考官王仁堪做媒人。王副考官心理叫苦不迭。因为他也想把梁启超收了当女婿。
一、梁启超和康有为
1890年,在师兄陈千秋推荐下,十七岁的梁举人拜三十二岁的康秀才为老师。举人拜秀才为师,自古并不多见。梁启超虽然性格温和,但是自视甚高,不会无缘无故的拜师的。
康有为真正征服梁启超的,是真材实料,是才华。
就个人资质讲,梁启超并不比康有为差。
就读书能力上讲,梁启超也不比康有为差。
写文章水平,梁启超也不比康有为差。
但是梁启超还是被康有为彻底的征服了。拜师之前,梁启超亲自去康有为那里考察一番。因为陈千秋(英年早逝)是梁启超学长,性格高傲,为人嚣张,且才华横溢,很少对谁正眼瞧一瞧,唯独对康有为赞不绝口。梁启超就很纳闷,想看看康有为何方神圣。
梁启超是以神童身份见康有为的,见面时自然要竭尽全力显摆一番。等到梁启超显摆完毕,康有为给他好好教育一番。梁启超服了,两个月之后拜在康有为门下。
日后梁启超回忆初次见面时的场景:冷水浇背,当头一棒。
康有为对梁启超说,孩子,你被别人洗脑了,你学的那些东西都是教科书上的旧观点,是经过人为包装的,培养奴才的,没用。
——真理在本秀才这里,你那举人也白考了。
康有为对梁启超说,孩子,睁眼看看国家现状,到处被人欺负,为何?就是因为教科书上那些东西是骗人的鬼把戏,是洗脑用的。正因为孔子原始道统失传,所以国家才落到如今这个地步。把道统弄丢的,就是上层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
梁启超睁大眼睛看着康有为,那怎么办?
康有为很淡定却不失激情的对梁启超说,孩子,办法是有的,只要我们还原孔子道统,就能解决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变法。
大致过程大概就是那样子。1890年的康有为,三十二岁,思想已经完全成熟。他把自己大致思想描述一遍,足够征服梁启超。
之后的十年,印证了二人之间的关系。梁启超全心全意给康有为打下手,无怨无悔。康有为的大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就有陈千秋和梁启超的贡献。
为啥梁启超会相信康有为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大话”?说白了,还是时局很烂呗。混乱时局下,任何一个热血青年都会想办法改变的。梁启超虽然性格温和,但血也是热的,比大多数性格偏激之辈的学还要热。
说点更直白的吧:康有为是领袖级人物,梁启超是辅佐型人物。
所为领袖级人物,就是不管局势如何艰难,但心中自有韬略,敢想敢干敢闯敢拼;淡定的玩着一切,不论客观环境如何,认定了,就不回头,如洪秀全。所谓辅佐型人物,能认知世间的一切,但缺乏开创性的魄力,能排除艰险、把领袖的意志完美的诠释实践,如冯云山。
戊戌变法前后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如同拜上帝教时代的洪秀全和冯云山。只不过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在现实世界起义闹革命,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思想界起义闹革命而已。
康有为永远是康有为,如同岁月之河的顽石。但梁启超只是岁月之河的雪团,会被融化掉。谭嗣同的血,没有动摇康有为,却引起梁启超的沉思。
但原本铁杆的师徒最后却决裂了。决裂的导火索是另一位广东老乡,孙中山。而在康梁决裂之前,梁启超和孙中山首先把分分合合的历史剧上演一遍。
话说康梁变法失败之后去日本,很苦闷。那个时候搞革命失败的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向两位老乡伸出橄榄枝。顽固不化的康有为对孙中山不屑一顾,善变的梁启超和孙中山见面了(介绍人正是杨度)。
二、梁启超与孙中山
两人是广东老乡,老家相距不远。孙中山年长梁启超七岁,当时名气不如梁启超大。
梁启超对孙中山很有好感。他在孙中山身上看到谭嗣同的果敢和决绝(谭嗣同比孙中山大一岁)。如果谭嗣同不死,成为孙中山第二也说不准。
所以两人打得热火朝天,在小屋里漫谈,甚至讨论合作建党。接下来义和团起义爆发。孙中山回国搞革命,失败。康有为和梁启超策划起兵勤王,失败。
之后两人似乎走得更近了。
梁启超表示去海外“发展革命”。孙中山以为梁启超已经转向革命,投入自己的怀抱,把自己的海外关系介绍给梁启超。梁启超到檀香山之后,得到孙媚的热情招待。孙媚还让自己的孩子拜梁启超为老师。
三、红颜
梁启超海外之行,大获成功。他那斯文的外表、温文尔雅的谈吐、出众的口才、非同一般的才华大获成功:筹款一大笔,吸引粉丝一大群。其中之一是富商之女何惠珍。
当时的何惠珍正当青春年少,天生丽质,才华出众,而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理解并支持梁的政治活动。当时她给梁启超做翻译。梁启超受人误解遭攻击时,她用英语撰文在报刊上进行反驳。两人配合非常默契。在某次盛况空前的演讲过后,何惠珍向梁启超表白:“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了……”
当时不少朋友劝梁启超接受,既是翻译,又是志同道合的伴侣,简直是那个时代大人物的标配啊。然而梁启超想起家中那位,赶紧表示家中已经有妻子。
话说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子犹如扑火的飞蛾。何惠珍被拒绝之后非但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对婚姻的忠贞感到快慰。为博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她爸给康、梁保皇派捐款。交接捐款事宜的饭局上,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了何惠珍。这次何惠珍降低自己的要求,提出一个让梁启超震惊的要求:“情愿嫁给梁先生做小!”
换成一般没品的,会先娶了再说。梁启超虽然怦然心动,而且很感动。因为与何惠珍结合,至少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而且还可以迎合那个时代潮流。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然而作为怕老婆俱乐部一员,梁启超的行动首先给当时在日本的老婆李蕙仙写信: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
这叫投石问路。其实这路问的还不错。李蕙仙给梁启超的回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有成全的意思,“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把李蕙仙的信给何惠珍看。何惠珍当然是高兴的:“蕙仙姐贤德,我就向她学习,我们就做先生身边的娥皇、女英吧。”
这个时候看似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是否娶何惠珍为妻,全看梁启超个人的意思。然而这个时候梁启超个人意愿,梁启超提笔为何惠珍写诗:
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很明显,梁启超再次拒绝何惠珍。当然这个理由很有趣,他要守护与谭嗣同创的一夫一妻制。其实当时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保皇党。去檀香山筹钱,就是给保皇党筹经费。说他自己创造一夫一妻制,相当于给自己贴金。
但究竟是怕老婆还是爱老婆,其实一直说不清。
梁启超政治操守未能始终如一,用爱情操守做挡箭牌,那是很可笑的。
何惠珍见后黯然神伤。然而流水无情,落花有意。何惠珍威夷之别后,并未忘记梁启超,一直未嫁。大好年华,随风飘零,犹如花朵般独自凋谢。
檀香山一行,梁启超虽然收获颇多,却也因此与孙中山分裂。
檀香山的关系,本是孙中山介绍给梁启超,然而梁启超却拿去支持保皇党,相当于挖国民党墙角。
虽然梁启超一直帮助保皇党,但最终又因为主义和金钱没有分清楚,康梁二人师徒缘尽。其中的恩怨是非固然曲折,但却非常非常之有趣。
历史就是这么的有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许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