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收益100倍,结果……

A+A-

2020-06-03 15:00

  01

  前两天在证券时报看到了乐视投资大户朱仙(化名)的故事。

  他投资了乐视网整整八年,还加了杆杠,最猛的时候收益高达100倍。

  最早他是跟着一位基金经理投的,该基金经理之前带他投资另一个奇葩项目狠赚了一笔,于是他觉得专家都是放屁,投资市场就应该“反权威”。

  朱仙投资乐视以后入戏很深,工作、生活、投资就围绕着乐视,购买乐视产品、参加公司活动、做产品体验官、和股东合影。疯狂迷恋乐视。

  直到贾跃亭跑路……直到乐视停牌……直到乐视退市……瑞幸咖啡的部分投资者,估计也会有类似经历……

  我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一位关系不错的哥们,这些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我俩刚认识时我还在企业搬砖,他的日子已经过的很舒服了,一边在国企工作,一边吃着投资红利,住着江景大平层。女儿也选择在香港出生,一年还花十来万买香港年金。

  哥们人不错,热情大方讲义气,托他办事从不磨叽。

  有段时间发现他不知怎的天天熬夜喝酒,一共同好友告诉我,他家的投资出事了,现在比较困难。

  一问才知道他们家一直投资一塑料制品厂,专门给大牌餐饮供应塑料吸管、杯盖等等。

  工厂经营稳定、利润也不错。他就一直投资这家工厂吃分红。

  天有不测风云,工厂老板急病猝死,一直都是老板自己一把抓的企业(老婆家庭主妇,儿子还在上学),瞬间乱成一锅粥:

  资金链断裂、员工人心惶惶、生产效率降低、大客户流失,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企业不到一年就破产了,还负债累累。

  老板一家和其他股东、投资人,生活质量从天堂掉到地狱。老板的儿子一度想不开要跳楼。

  哥们家投资也是入戏很深,一开始是拿闲钱投,后来抵押房子投、再后来带着亲戚朋友一起投。现在欠了一屁股债、还天天被亲戚朋友追着骂,日子很辛苦。

  类似的例子这几年看的挺多的,比如认识一拆迁户,把大几百万丢给兄弟放贷,结果前段时间和我说钱收不回来了。

  他很伤心,说已经放了好几年了,每个月都是一分多利,非常稳啊,怎么会……

  本来已经财务自由了,现在继续上班搬砖。

  有的人跟着某银行客户经理投资很顺利,结果客户经理跳槽去了财富管理公司,也带着他的钱一起打了水漂。

  炒股的人也是,看到一支股票来回波动,就试着做套利,一开始成功了,钱就越投越多,最后这支股票再没爬起来。

  02

  前段时间在雪球上看到一段话,很有趣:

  投资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始终把“没能猜到资产价格的下跌或者上涨”当作悲剧。

  但他们却不知道,学会在“猜不对”的前提下赚钱,才是真正的投资法门。有意思的是,这个看似并不难理解的门槛,或许阻挡了超过99%的人。

  阻挡大家理解这句话的魔鬼,叫【路径依赖】。

  在一个行业从业越久、越成功的人,对于他所从事职业带来的经验和思维逻辑,都会过分的痴迷和信任。

  比如当年的柯达胶卷,倒闭时才相信自己被时代淘汰。

  投资亦是如此,一个人在某项投资中赚到了钱,就会形成一种执念,他们只相信跟固有经验相关的一切投资,其他投资方式一致视而不见,或者认定就是错的。

  认识一卖保险的高级总监,自己给自己洗脑,疯狂的给自己买了三十几份保单,每年交几十万的保费,他觉得除了保险这世上没什么其他更安全的。

  其实未来交不起保费,保险也变的不保险。

  做证券最疯狂的信徒,前几年赚了一波,于是把房子都卖了,把钱全部放在股票账户里。

  买房子增值过的人,觉得这年头除了买房子啥也不可靠。

  前几年做P2P赚到钱的人最惨,从几十到上百万、最后到全部身家投进平台,很多人现在倾家荡产。

  他们并不知道,投资从来都不是一道走到黑。

  学习各种投资理念的真正目的是提供选择权,给自己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下,能够化解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有更多的机会去变道规避风险。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有人觉得买房子收租金,房子本身可以升值,租金也能补贴家用,多聪明的方式。

  可是同样的模式买基金也能替代:低估值时买进,高估值卖出,每年的收益恐怕要比租金高很多,如果市场好的话,优质的指数基金还能成倍上涨。

  我举房子和基金的例子:

  不是让人放弃投资房产,去投资基金,这是非此即彼的单线思维。

  我想说的是,这两种模式提供了选择权,一个人既懂得房产、又懂得基金,就意味着他在两个投资领域都找到可操作的模式。

  如果他在其他投资领域也有类似悟性,那么自由切换的能力就更强,自然就更能应对复杂的局面。

  03

  所以人这一辈子,打破固有思维很重要。

  无论是在择业还是做投资,都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培养自己的多元化思维。

  我前几年在企业上班时,基本是闭门造车,除了自己本行业的培训、企划,几乎一无所知。非同业接触的很少,别人和我聊别的也基本听不下去。

  这两年自己创业、写作,触到不少新鲜的观点、新鲜的人,除了金融领域,身边的朋友有做移民、财务、房产、VR、人工智能、教育、音乐、IT、医疗等等……我都会去了解背后的商业逻辑。

  大家各自的精彩,打开了我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在投资领域,我也从简单的银行理财+买保险模式,发展到了房产、基金、股票、黄金、股权等多元化投资模式。

  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是做好风控。

  SO,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观察这个世界,总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这世界本身就是多角度的,我们永远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眼睛看到全部;

  在佛法上,这或许就是“破我执”的过程。

  这篇文章是我之前的感悟,看完乐视投资者的故事捡起来,重新整理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上周末写过最近有点水逆,情绪低落业务不顺,结果提前准备好,周一要发的佛系科普文章,不知道哪儿敏感了居然发不出来

  暂缓码字出门转悠确实改变了我的心态,没状态每天逼着自己更新,埋头拉磨,其实也是一种“执念”。

  而出门多看看,拿出原来的内容“复盘”,也是“破我执”啊!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菁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