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新闻联播早就告诉我们,八月怎么投赚钱!

A+A-

2020-08-11 09:47

  七月的股市虽然跌宕起伏,但总算是交出了一张不错的答卷。

  各指数7月涨幅均超过10%。(也就是说,7月1号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随便买一个不瞎折腾,都是赚钱的)

  创下了16个月以来最大月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涨幅排名第一。

  先问问自己,七月赚到钱了吗?

  明天是八月第一个交易日,很多宝宝问我,八月该怎么投资?

  和大家简单理理思路。

  首先不得不否认一个事实,疫情爆发以后,全世界就不太平。大到美国、小到印度,接连因为新冠疫情沦陷。

  7月30日,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国的GDP按年率计算下滑了32.9%。创下了194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相比之下,中国二季度GDP增长3.2%,这快速反弹的势头,亮瞎了老美的眼。

  看着老二越来越强大,老大肯定不爽,关领馆、限制华为、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发展,各种骚操作。

  最搞笑的是前两天建国说——抖音威胁了美国国家安全。

  话说中国的精英阶层,没几个看得上“低智化”的抖音吧……这破玩意儿咋就威胁到你美帝了。

  接下来中美互相较劲,应该是常态化的。

  这很正常,当年美帝打压日本的时候,一群人在白宫门口砸日本松下电器……

  在这样微妙的形势下,国家提出了“内循环”这个概念,有看新闻的一定听过,搞投资的应该在讨论了。

  我之前写过,之前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进出口。

  其中的“进出口”,指的就是“外循环”。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分工理论后,国家、组织及个人,就持续实践这一原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拿国家举例:

  A国负责制造服装、鞋帽等初级产品,B国负责制造芯片、发动机等高级产品,双方互相贸易。

  这样的话A国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出售本国的服装鞋帽,用更低的价格买入芯片,B国也是一样。

  大家互利互惠、双赢。

  这就是外循环带来的经济增长。

  但近几年中美贸易冲突,外循环可能不如之前“给力”,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我们就必须通过内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了。而“内循环”绝对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互促”的新基调。

  想要搞好内循环,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技的创新与崛起。想想这两年让我们最头痛的是什么?不就是掌握在老外手里的核心技术,比如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拿我持续定投的新能源举例,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石油储备量不多,大部分都是靠进口中东的石油,而且花费也比较多,而我国对石油的依赖也是特别高,随时都有被其他国家遏制的可能。而发展好新能源,对于实现“内循环”,就具有重大意义。科技行业是国家坚定不移要持续发展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二是促进消费。这里涉及的方面就比较多了。比如做大做强“国货”,反映在股市,上礼拜家电行业就率先涨了一波。旅游方面,从“海外游”转变为“国内游”,我朋友在周边县城做的网红民宿,今年夏天就比往年火爆。发展农牧渔业,进口的海鲜有风险,能不能让国内的产量再大一点,满足老百姓日常消费的需求?放眼望去,内循环在各行各业都能呈现出不小机遇。但促进消费内需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必须要抑制房价增长。每个家庭为了买房都掏空六个钱包过的紧巴巴的,哪里还有钱消费呢?所以我们发现即使一二季度比较困难,国家依旧是咬紧牙关坚定“房住不炒”。

  在基金投资的角度,中长线抓住“内循环”的机遇进行投资肯定没错。有券商总结了内循环的主要方向:

  (1)业绩修复弹性大、估值相对较低的制造内循环(汽车、机械等等);

  (2)构建完善内需体系的消费投资内循环(免税休闲服务等);

  (3)自主可控的科技内循环,战略新兴和国产替代等(新能源汽车等)。

  对于这些长期方向,短期波动下就是上车机会。如果用基金定投的方式,最好的办法是忽略短期调整。

  短线看八月在苹果、疫苗、创新药等领域选两三支个股,也能有所收获。最后记住一个真理:跟着时代的趋势走,就会离财富更近一些。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菁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