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牛,居然极简出了一套房!

A+A-

2020-07-02 16:51

  这两天网上看到了一对夫妻的自述:

  夫妻俩原来在北京的一家旅行社工作。2016年决定回到二线城市创业,自己创办了一个小旅行社。从一线城市回归到二线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但夫妻俩还是下定决心。

  他们拿着一线城市的存款在二线城市买了一套房,当时的房价还是非常友好的,几年下来房价还涨了几十万。小旅行社也经营的有模有样。

  夫妻俩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年过30对发大财不再抱有太大的幻想,有稳定的收入,有自己的房子,陪孩子在地上打滚,老人在厨房里做饭。一家人齐齐整整,就很满足。”我想这是大部分到了一定年纪的普通人,都向往的岁月静好吧。

  结果今年全变了,从国内疫情到全球疫情,对旅游业是致命打击。

  旅行社到4月份业绩几乎为0,5月开始恢复,也是零零散散的单子,夫妻俩娃+房贷+两个老人,压力山大。

  仅仅五年时间,创业潮→二线房价上涨→疫情→经济不景气,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也许只是宏观经济的一丁点儿波澜,但就足以翻天覆地改变了无数家庭的生活轨迹。

  最近豆瓣上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和“极简生活”小组特别火爆。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主攻省钱、存钱。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女生比较多。据说类似的还有抠男组,那就比较变态了,什么拖鞋坏了用订书机钉起来继续穿、出去相亲只买矿泉水带着女生转三圈公园之类的,都是抠男组出来的。

  相对于这些“抠组”,主张“断舍离”但又不失生活品质的“极简生活小组”更得我心!

  比如一位小姐姐,从2015年开始写极简日记,极简出了一套房!她也是节衣缩食、降低生活品质吗?并不是!她的改变都是从细节开始,比如原来会屯一堆的护肤品,有的放到过期,有的图新鲜乱买不合适又扔了。现在全都用到空瓶;原来办了各种健身卡,去不了几次,现在她都是户外运动;以前一到换季就乱买衣服,现在衣服的数量保持一个衣柜,全是重复利用率极高的单品,爱了爱了!

  很多网友称赞这才是“理想的家”。连人际关系都保持极简,该退的群退掉,没必要的社交和应酬,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无论用什么方式,这些小组的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躺赚。于是豆瓣的“靠利息生活”应运而生,这个小组更多是一些专业或不专业的理财经验交流了,很热闹,也挺好玩的。靠利息生活,是本金比较多了以后比较舒服的一种状态。

  假设一个人有两千万资产,一千万是房产、一千万是现金,可以拿五百万做投资,五百万买低风险理财吃利息,投资赚到的钱+利息又够日常开销,完美!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其实是非常难达成的。

  首先是两千万的资产,除了富二代、拆二代,能达到这个资产量级的,基本是企业高管、上了年纪的专业人士(医生、律师、作家),和创业成功的老板。当手上有了现金,如何投资就成了一门巨难攻克的学问,过于激进会把钱搞没,过于保守跑不过通货膨胀。我身边就有拆二代放贷把钱放没了,又回去上班。也有专业人士抱着辛苦存了几十年的现金做大额存款,但又生怕贬值。曾经的团宠余额宝,这两天居然利息低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利率上了热搜……

  但真正意义上的躺赚,远不止“吃利息”这么简单。而是在趁着自己有能力的时期,将“主动型资产”转化为“优质被动型资产”。

  黄金地段的不动产、好公司的股份、版权费、年金保险都属于优质被动型资产,绝不仅仅是存款或者低风险理财。

  肯定有人说,哎呀杨老师你扯的好远,我当下还要搬砖呢!

  谁没搬过砖呢?梦想的实现,不都是从搬砖开始的吗?把这一个个数字经营好、一则则故事书写好,才能实现躺赚啊,对不?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菁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