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性社会,吃喝里面的新机会
疫情之后,以前的一些行业很可能会受到重创,甚至会退出舞台。比如人群高密度、大量聚集的场景可能将不复存在,就现在而言,即使想聚集,想去消费也没有这种场景。
疫情对很多行业的冲击是难以改变的,比如制作电影的,投资电影的,甚至演电影的,放电影的人都是苦不堪言。唯一跟电影有关的,能比较好的继续做下去的,应该是后期制作的制片人,因为反正疫情之前电影都已经拍好了,他们只用后期剪辑,然后迎接大家压抑了大半年的短暂性爆发的观影需求。当然,这也只是长时间暂停之后的短时间爆发,也不会很持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业上下游都不行了,其中一个环节也是好不了的。
从长期来看,将要重出商业舞台的更多是保健业、医疗业。因为疫情之后,人们对大保健概念,大医疗概念,甚至对各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会很大。比如各种营养代餐,原来大家感觉这种吃法很寡淡,很无趣,但是现在想想,在不方便外出就餐的情况下,代餐也总比自己做得好吃,慢慢也就认可了。
特别是电商的引爆,进入了新的繁荣,这也会催生很多新的行业出来。这些行业很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商业机会,而且它会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比如一些生产预制菜这些半成品的行业,它把菜给你做的差不多了,让你回家只需要稍加烹调就可以吃的很好,这很符合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且它和外卖有很大的区别,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定制菜、预制菜出现,即商家给你做一半,你自己回家再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吃起来方便还比较健康、有味道。
非接触性社会,“用”里面的新机会
以后的奢侈品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场景,更多的定义?因为名牌包“使用”的机会少了,展现的机会少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边缘化,人们对它的需求量自然而然就少了。像网红们做直播的时候,哪个产品卖出的机会更大,可能就会更大几率被展露。而人们以前卖一块劳力士手表这样的奢侈品,可能还需要拉着消费者亲眼目睹、查证,现在是要透过屏幕看。类似这些奢侈品行业都需要随机应变——随着我们的很多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
但习惯的变化一定是一个长期的事,它可能要长达3年、5年甚至10年。比如我们对健康管理场景需要的改变,以前我们是在健身房近距离做私教,而且那里人流密集,但那样的维持健康的思路可能已经不合适后疫情时代了,甚至可能会被淘汰。大家也都越来越意识到,拥有健康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的事,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可能需要制定一个一年或是两年的计划,需要谁谁的监督,需要如何坚持执行才能够拥有。从这些角度看,现在我们需要有一个比以前稍微长期主义的思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做商业都是赚快钱,比如用最贵的租金租下店铺,现实世界和网上的虚拟世界一样有流量、有人流,用最热门的卖点卖各种网红食品都可以,但现在这一类接触性、聚集性的消费机会已经大大减少了,原来的一些车水马龙的行业,很可能会永远盛况不再。尤其是很多原有的商业地产,因为这次疫情它们也很可能会被社会转型的离心力甩出主航道,而很多囤了商铺的人,只能眼看着它压在自己手里。商业地产本就是一个很专业的生意,在同一条街上,实体店铺的生意,收入上都会差一大半,而且租金能差三倍。但现在看来很可能租金再贵10倍的位置,也不一定能解决商业结构性调整的问题。类似做实业都比以前要难。
但是,这个难是相对而言的,它是跟我们人的需求改变的趋势相对应的。其实当我们身处海外其他国家的时候会发现,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到大家都还来不及接受。所以这时候让节奏慢下来,大家都做一些长期主义的打算,可能反而是个好事。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陆新之)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