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盲盒流行时你炒了吗?盲盒被炒非偶然

A+A-

2020-04-22 11:00

  当你穿着JK制服逛街的时候,身边有人可能在窃窃私语说着“幼稚”;

  当你穿起Lolita在广场跳舞的时候,或许有路人露出夸张的表情质疑你;

  当你cosplay一个动漫主角走在街上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用手机偷拍你……

  那是因为你在一个小众圈子里。

  盲盒 ,源于日本,指没有任何样式提醒的装有不同玩偶手办的纸盒,需购买者打开后才能知道其内容。

  小众圈子里的文化很难让大众理解,这里面的各种趣味一下子很难让大众明白,往往大众不会轻易嘲笑和鄙视这群人,但是也不会轻易进入和尝试这里面的东西。可是最近几年有点不一样,不断有小众出圈,开始大众化,也不断有大众涌入小圈子里。先是有嘻哈说唱文化,后又街舞唱跳形式,接着二次元也慢慢潜入生活……

  所以,当你进POP MART决定要拿下一大袋盲盒时,你会发现,咦?有些曾说你穿JK制服“幼稚”,穿Lolita“夸张”,“质疑”cosplay的人,居然和你在做一样的事情,他们比你还疯狂地购买盲盒,比你更兴奋地拆各种的盲盒。

  盲盒,这一小众圈子的娱乐玩意儿居然火了。如果你在二次元呆了一段时间就知道,这个小东西一点也不稀奇,它诞生于日本,名字叫mini figures,后被称作blind box,属于小众圈子的娱乐玩具。

  所谓盲盒,具体来讲就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但你在购买的过程中却并不知道里面装着哪一款,完全是凭运气购买玩偶样式,运气好的可以得到一款卖相好看的玩偶手办。盲盒一般都是成系列出现,或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是由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角色。

  或许你会说,日本超市里放的扭蛋机和盲盒差不多吧,那可是大众的娱乐项目,所以盲盒怎么就小众了?其实不然,盲盒和扭蛋机属性相似但却大有不同,最先搜集盲盒的一群人就像十五年前狂热集邮的人一样,他们首先是出于热爱,集盒往往是为了得到满足感和小群体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情绪的释放行为,至于因此带来的经济收益还在其次。而扭蛋机更像是刮刮乐一般博彩的存在,更多人们心血来潮的体验和尝试。

  要知道,盲盒里的玩偶手办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制作工艺,都花了不少心思,可以说颇为精美,而且它体积小,形象也不过时,且能够流通,便于保存,这些也强化了它的收藏性。目前最火的盲盒有索尼天使、乐高小人、泡泡玛特、独角兽、毕奇、little amber、吾皇万睡、actoys猫铃铛、lego迷你人仔、sml盲盒等。

  说实话,和盲盒相似的东西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面,细想起来也确实不少——干脆面里附带的水浒卡、游戏里的R、SR、SSR卡、麦当劳套餐玩具、过年集的福卡等。但是盲盒却突然出圈,摇身一变成为了与“炒股”“炒房”“炒鞋”并驾齐驱的新的资本炒作方式,而且来势汹汹,一点都不亚于“炒鞋”的疯狂!

  其实,炒盲盒的“炒行为”也早有盛行。比如,小时候我就用一根冰棍交换了一张“宋江”,还用一张多余的SSR卡换了一张我一直抽不到的SR,而一生之中最吃亏的一次是花了50元买过一张敬业福,最后居然才分到了8块多。这些表面上看似是集物的不同方式,本质上则都具有交易属性,也并非所谓的常规交易,都有“炒”的嫌疑。

  除了这些潜移默化的“交易”行为培养外,更多的可能是大势所趋。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众文化出圈,很多变化都在推动小众文化的大众化。

  一方面是消费升级。随着生活现代性的发展,人们内心愈发渴望自由、平等、独立、个性。有消费专家认为,在被主流大众文化浸染多年之后,小众文化成为这份渴望的一个新的出口,而资本市场也逐渐发现小众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开始对其进行挖掘和开采,纳入到自己的利润生产环节中,作为消费升级里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

  另一方面是投资欲望。小众文化被推向大众视野,其实也是人们的不同欲望和多元需求的显现,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点是,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如何挣钱,这是生活与商业融合并起到缓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人们既要消费也开始学着在消费中寻找收益,因此娱乐化和浅薄化的消费慢慢转向了投资化的消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居然可以被炒起来的原因。

  所以,炒盲盒,我们购买的是未知,打开的是欲望,一旦你钟情于某款玩偶不能自拔,一旦你想要凑齐一个系列召唤神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不断购买盲盒,打开一个又一个盲盒,享受着每一次玩偶真面目带给你惊喜或失落,同时也可能是在寻找下一个投资标的。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陆新之)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