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一样东西,既是政府的财政生命线,又是个体的收入生态线,那便是税收。
福耀玻璃掌门人曹德旺号称玻璃大王,曾经宣称“中国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这话刚出来时大家很诧异:印象中的中国是世界工厂啊,怎么除了人工都比美国贵呢?甚至还有人认为曹德旺站在资本家立场说话。其实曹德旺是典型搞实业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受益者,现在开始在美国产业布局。娃哈哈掌门宗庆后为饮料巨头,土生土长的中国实业家,表示中国税负确实太高。最近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在8月10日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突然就火了。其实讲话的内容和曹德旺与宗庆后类似。蒋锡培呼吁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降低社保费率。他还建议个税起征点提高至7000元。就说这么个事儿,就火了,比打广告都管用。原因其实很简单:企业负担很重,债务很高。企业杠杆率的快速上升,风险非常高。企业面临着高杠杆风险,抗风险能力减弱。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都面临极大困难,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简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企业杠杆率很高,所以国家才要去杠杆。但是同样去杠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又不同。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非金融上市公司,以资产负债率形式体现的杠杆上升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杠杆率总体上没有上升。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原本就融资难、融资贵。如今又面临去杠杆大环境,意味着融资更难。而企业是社会的造血细胞。如果企业完蛋了,那整个社会造血功能丧失,大规模的工人失业,社会发生危机。根据有关部门公布数据:1-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较1-6月份回落0.1%,连GDP都赶不上。规模以上的企业都继续过苦日子,小企业在环保和贸易战双重打击之日子更是战战兢兢。所以这几年政府一直在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力推行政审批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为企业“松绑”,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没有束缚地自由成长。政策的主线之一便是给企业减负,减少负担。具体方式就是减税。根据国家发改委几天前公布的数据,各项政策落地后,今年全年预计可为实体经济降成本1.1万亿元以上。按照官方口径,过去几年的情形也大致如此。那么效果如何呢?同期公布的财税数据显示,1-7月主要税种收入同比增幅仍然在两位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4%,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3.4%,企业所得税收同比增长13.4%,个人所得税增速更高。“减税降费效应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三个月个位增速”。
二、税收是政府生命线。什么叫生命线呢?就是离了就不能活。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叫苦,觉得本来就没钱,继续减税就揭不开锅。政府开支很大,尽管有如此庞大的税收,实际上财政盈余的地方很少。中国财政盈余之地只有六省一市。其它地方全部财政亏损,而且亏损总额达到四万亿。也就是说全国财政缺口有万亿。简单说,大家都缺钱。企业缺钱,金融机构缺钱,地方政府也缺钱。老百姓缺钱,只能少消费。企业缺钱,只能收缩阵线。地方政府缺钱该怎么办?可以缩减自身体积么?其实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组织部门过于庞大。照地方政府开列的名目算笔账,财政确实有问题。然而仔细对照一下,削减那么多行政审批事项,算是减政;其实精兵做得并不到位,如果地方“衙门”数量没减下来,如果一个部门里带“长”的干部还是一串,财政压力自然大。
三、经济暂时有问题不可怕,经济机制出问题才可怕!
股市号称经济晴雨表,但却越来越差。房子是民生工程,越调控越涨。与此同时各项限购政策又阻碍了真正的刚需。呼之欲出的房产税和各项严苛到变态的购房制度。在购房紧箍咒下,大型机构炒家们又将爪牙伸向了租房市场,以房屋租金为首的生活成本的上涨势在必行,生活成本的上涨又将进一步推动物价和公共服务乃至制造业成本的上涨,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结果之一,便是理财项目疯狂收割中产阶级,如果居民基尼系数进一步提高,股市房市又均出现戴维斯效应,导致结婚率和离婚率大相背离,生育率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不及预期。2017年同期,社消的增速为10.4%。从社消数据来看,增速超过8.8%的商品有粮油、食品类(9.5%),日用品类(11.3%),中西药品类(9.9%),家具类(11.1%),通讯器材类(9.6%)和石油及制品类(18.4%)。基本上集中在必需消耗品中。至于非必需品消费增速几乎都迎来不同程度的下降。以最为典型的汽车为例,更是直接降速2%。换句话说,老百姓手里真的没钱了。这个现象除了消费之外,还体现在存款上。中国原本是高储蓄率国家,在2010年最高接近50%,相比发达国家20-25%的储蓄率和全球平均30%的储蓄率而言已严重失衡。在2011后随着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开始下降,投资增速和储蓄开始下降,2015到2016年加速下降。
四、存款下滑,负债上升,基本必须生活消费品比例增加,简单说就是手里没钱。
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创收增速是10%,税收收入增速是14%,个税收入增速是20.6%。前七个月的个人税收是9225亿,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这个数字是2014年全年税收的两倍,2015年整年的税收,两年翻一番。据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演讲,中国人均税负每年1.5万元,而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5万元。这么冰冷冷数字面前,不需要复杂的知识也能明白广义上的宏观税收是多少。什么是个税?就是求职所得工资和你到手的差额中的一部分。税后收入=税前收入-个人社保缴费-公积金缴费-个人所得税。税前工资一万,到手也就六千左右。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五险一金就是税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和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并不是那么赤裸裸。把五险一金定义为税,个税会有四层以上,并不比高收入群体税率低其实。这个税负有些夸张。这只是个人层面,并不是全部。还有两样隐形税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很多人对这两样没什么概念。其实它们一直存在。买双鞋400元,成本150元,要以成本为基数交16%的增值税,再加上城建税7%和教育附加税3%,再加上消费税15%。这些税怎么来的,吃瓜群众无需知道,但必须得交。所以中国的税负,单个统计,都不高,但架不住数量多。大家也许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交哪些税,但很明显可以感觉到手里钱不够花,东西越来越买不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许昭)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