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也称“共享经济”或“分享型经济”,简单来说:网络经济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目的是进行有限资源的高效分配。手段上是以透明、高效及信息化的连接“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快速分配、快速整合及循环利用,形成一种垂直型的经济生态。
一、认清网络经济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笔者认为网络经济和诸多“西方经济学”一样是一门体系性强、预测性强的新学科。如果仅以概念炒作、资本投入和短期收益来看,网络经济中的场景应用都将成为“资本运作”环节中的“标的物”罢了,和商品市场相脱节的网络经济创新只会造成更多泡沫和实体的衰退,这种模式正是目前网络经济中的“虚”。
发展“绿色、共享、高效”的网络经济体系,要真正提升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求,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为社会提供转型发展的动能。拥有理论支撑,并且可以有效的帮助政府做出前瞻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固本清源、返璞归真,方才是网络经济发展创新的“实”。
二、发展“网络经济”核心要素
作者之前文中曾讲过“效率为王”,例如:10年前某城市从A点到B点半时路程需要20分钟,10年后从A到B还是需要20分钟甚至1小时。为什么10年过去了,城市“GDP”提高了,百姓实际生活效率低了?这说明现有经济模式带来的粗放增长使生产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致使整体发展情况变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网络经济发展要回归本源,在发展中学会“取舍”,注重经济规律的网络应用。
(一)网络经济下更加重视的市场需求
可以看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对于网络经济环境中缺乏个性的单一商品而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十分明显,导致当下社会宏观边际需求递减,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不同城市、不同岗位的人对于不同商品的边际需求各不相同,呈多元、多极、多维的发展趋势,这要求大家更加深入的分析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特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入口及服务环境,因人而异的做好需求满足。
(二)网络经济下的“追风之气”
盲目性、投机性的商品市场加剧产生。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知识获取便捷;二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边际成本不断下降;三是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网络再分配效率同步加快。加强个体赋能的同时产生更多盲目性、投机性行为,一窝蜂的从事某领域工作,而导致摒弃一些职业,或者一些工作永远停留在表面,不深入、不专业。
(三)网络经济下的竞争环境
体制、机制上缺乏活力,法规、制度管理上严重滞后。原因在于过分的注重经济增长“GDP”考核,蛋糕不断做大后,全部被经济总量发展诉求拖得停不下脚步,一旦减缓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这些从利率和汇率中就能看的清楚。经济总量的发展与教育发展、人才发展、城市效率及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形成全新的“取舍”经济现状。如何运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统筹规划的“一体化”思维,要坚定做好经济的平稳转型。
三、网络经济的应用发展方向
(一)公共资源的配置与摆布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心
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网络共享经济下变得矛盾突出,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务更是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于城市整体性角度提供的公共品及服务上,要符合城市综合发展现状,科技附加值高的商品不一定适用于当下,同样A城市适用的设备在B城市不一定适用。好比一些城市是先发展公路还是地铁;是先发展教育公共卫生还是在沙漠上发展规模农业,这些都值得商榷。本文认为一线、二线城市适合发展“需求型”经济,应当推行科技高、模式新、需求弹性高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三、四线城市适合“供给型”经济,拿出更多资源,应当推行可复制、基础性、标准化、需求弹性低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限制或取缔不适合当前城市生活所需的城市服务体系。
(二)快速形成“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市场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特性,做好“公私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目前转型的一大方向。以公促私,同时坚持以公为主导,加快实现公私联动,从而构建更加透明、公开、高效的市场。未来属于“化整为零”,如何有效的将整体优势资源个性化的让利给个体使用;同时,未来也属于“化零为整”,如何快速的将个体能力整合成为强大的整体资源,包括循环经济问题等。
1、“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商品市场)在网络经济下变得效益倍增,原因1:边际成本趋零,正如《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所说,工业4.0将大大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重点是商业流程、使用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的供与需。原因2:网络需求倍增,自古以来人口多的地方需求旺盛,经济就发达。但网络中可以迅速整合大量用户关注,形成网络倍增效应,从而使商品成为“爆款”。爆款商品成本低,库存占用低,随产随售销量大,从而收益倍增。
2、“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市场机制下,金融(货币市场)将更加透明、公开及高效的服务实体经济,在形式上体现为:B(G)TBTC或CTBTB(G),企业或政府到金融机构再到个人,个人到金融机构再到企业或政府,不论是紧缩期还是过热期,都需要一种即时化、公开化的金融服务机制来保持整体性上的稳定。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货币的供需将由市场决定,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个人及企业的信用情况更加实时、公开、透明,免押快信将迎来更大契机;三是在同样贴现率和准备金率下,导致货币乘数效应更强,货币政策也更加灵活。
(三)城市职能的细分将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
目前,政府的考核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全国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下,“城市职能(定位)细分”会不断凸显。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不同的人才去不同的城市,因材施教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另一方面,城市职能细分可以加快“智慧城市”发展,资源配置到更加高效的地方,容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高云翔)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