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聚焦“新格局下的西部新发展”。针对西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参与和支持,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多位高层人士给出了解决方案。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发挥碳市场作用 西部地区可试点新能源碳储存
张晓慧结合低碳转型的大背景指出,西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能源基地,常年以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所以未来受低碳转型的影响应该说不可小觑。尽管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西北地区还没有将这种能源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并不占优,不少省区传统能源产业占比较高。从GDP数据来看,西北地区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新动能尚欠缺,地方GDP和财政状况相对较差,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不够。
“我觉得和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交易成本、营商环境这些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在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维持西北地区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又要不断推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她表示。
针对这样的局面,张晓慧的解决思路是:碳市场未来将在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个项目来看,将能源从西北地区输送到东中部地区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问题在于低碳转型会使得化石能源的价格抬升,也就是成本会增加。西北地区传统能源产业的盈利性有可能会降低,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涉及到国家基本安全问题,因此很难以完全市场化的考量来看待其能源产业的优胜劣汰,可能需要给予政策上的补贴。但是由于当前地方财政普遍面临一些困难,中央财政也有不少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拿这个钱就变得非常的关键。
另外,发展新型能源则需要配套发展煤电就地转化项目,在西北地区建设太阳能并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更多技术上的突破,火电站建设也就是煤电的就地转化,既有助于稳定电网,也符合国家长远能源建设的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G3国家已经达成共识要在2030年代使电力部门脱碳,并在今年年底停止对煤炭项目的国际融资,并逐步取消对所有化石燃料的支持以实现全球气侯变化目标。未来西北地区的煤电就地转化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融资的难题。
张晓慧认为,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实现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好碳市场的作用。第一可以考虑将碳配额的拍卖收入用于补贴西北地区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项目。第二,可以试点新能源碳捕捉和储存,相对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碳储存的前期投入都会比较大,要想很快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引导问题,其中关键还是碳交易市场。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金融要增强产品一体化、复杂性 支持海向型经济往陆向型经济融合
从经济发展规律上来看,刘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也会像其他经济体一样,初期从某个点突破,逐渐往外突围拓展。他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通过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经济先行发展,内陆的生产要素、人口等向沿海聚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随着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它会逐渐地降低、逐渐地缩短,而这个过程正是西部有理由赶上去的原因。
而中国的情况会更突出,原来的经济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导向必然是海向经济的模式,也就是沿海先行现在一步,内陆逐渐跟上。“海向经济未来会逐渐往陆向经济进行融合,也就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双循环的概念,这也就是我们新格局的要义所在。”刘珺认为。
为什么能够实现这一转变过程?刘珺表示,首先是整个运输条件跟运输方式的变化,高铁营运里程迅速增长,使得很多运输瓶颈被打破了,陆向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显著了,以后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形成一个轮毂辐射模型,就像自行车轮胎的辐条一样,不断地辐射出去。另外,下一步,数字经济的发展确实存在一种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模型”,技术的规模化是遵循摩尔定律或者几何级数的增长,给内陆区域如西安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如何实现这一从海向跨越至陆向的转变?刘珺说,模仿过去传统的发展方式,永远不能实现突破,只是避免人家在过去发展过程当中掉进坑的那种概率,所以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即便是产能的转移承接,也要在新的技术上实现承接,而不是在原有技术上的承接。
他认为,下一步首先要补足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塑造新增长极。“现在的经济供给已经不是重要的瓶颈了,真正的瓶颈我个人认为还在需求端,怎么样创造出来有效的需求,真正的形成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推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是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点。”
其次,一定要把国际大循环的新动能通过“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位置打通。现在只要是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借助网络经济瞬间就可以变成国际企业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经济模式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盯着国际市场。第三,更好地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西部都市圈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第四,争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抢跑者,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后ESG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可能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关乎的是生存问题,而不简单是发展的问题。
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参与角度来看,刘珺认为,在服务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大家要开发一体化的产品,现在很难一个产品打天下,在服务贸易方面,我们一定要关注跨境人民币产品的开发,一方面是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方面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的复杂性。
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实现西部新发展、形成新格局,必须要形成新动能
王兆星表示,首先,实现西部新发展、形成新格局,必须要形成新动能。具体而言,第一,要形成产业升级新动能,产业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所以当前最主要最紧迫的就是在科技驱动之下,加快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第二,要形成科技创新新动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特区高地,要发展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要形成绿色发展新功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第四,要形成高水平开放新动能;第五,要形成高水平开放新动能。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我国将形成内陆沿海联动、东西地区互补的新格局;第六,要形成要素高效释放新动能,要提升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增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能力,要建设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创新环境。
王兆星还强调,释放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金融要有新作为。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的资金融通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功能、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功能,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效应。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方海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