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产品层面的问题。
匠造精神的崛起
我经常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短期拼“营销”,中期拼“模式”,长期拼“产品”。
企业的成功,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要站在风口上。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模式必须是最先进/最符合时代潮流的。然而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得能提供过硬的产品或服务,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企业都曾无限风光,它们要么靠风口,要么靠营销,但是时间一拉长,他们就倒下了,还记得黄太吉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像最近出事的瑞幸,都没到拼“产品”的阶段,直接在拼“模式”的阶段就倒下了。
因此,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有“匠心”精神的企业,所谓“匠心”就是百般打造产品的那种耐心和细致。
一个产品(作品)从0到99%那部分可以靠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也都是钱可以买到的。但是从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却取决于一个人的热爱和心态,就是“匠心”。
谈到“匠心”就要谈到“做人”上面了,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很类似,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规律,那就是:短期拼“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拼“人品”。
而且我坚信一个优良人品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
前段时间,我看到刘德华的一个采访,让我非常感慨:
他说好演员有两种,第一种是“天才”型的,比如周润发和梁朝伟这种,这种人天生就有演戏的才能,很会演戏。
第二种是“好人”型的,这种人虽然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但是人品各方面很好,能够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好学,勤奋上进,这种人演的戏也不会差。
显然,刘德华就是这种好人型的好演员。反观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靠天分成功的真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刘德华这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成功靠什么?靠的是自己的品行和心性,一个勤劳/踏实/善良又上进的人,做出的事一定不会太差,做出的产品一定不会太差。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两个社会规律:
1. 人类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品”和“产品”的竞争。2. 人类的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必然会崛起一批有匠心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善于创造,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它们不仅引领了社会新风尚,还引领了最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以上是产品层面,下面我们再来看经营层面的问题。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水木然经常说,商业的重心发生变化了,之前的重心是“产品”,未来的重心是“人群”。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那么经营“产品”和经营“消费者”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大区别:
如果你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卖给1000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产品的逻辑。
如果你先把产品卖给100个消费者,然后力争让每个人消费10次,同时每个消费者还能再帮你找到10个消费者,这就是经营消费者的逻辑。
两种办法的结果看起来是一样的,消费频次都是1万次,但是第一种办法你需要投放大量的广告,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而第二种却只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办法是没有边界的,消费频次在无限扩张。
第二大区别:
经营“产品”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经营“人群”是向不同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未来社会“人以群分”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只有去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这就是Costco和沃尔玛的区别,为什么Costco越来越火,而沃尔玛/家乐福/乐购这种传统大型超市都在先后退出中国市场?因为它们就是在试图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而Costco就是在努力为中产阶层提供他们最合适的产品。
在沃尔玛,产品总是琳琅满目,让你一下子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在Costco基本上不用花费多少时间挑选产品,每一个品类的产品很少,但是往往就是最适合你的,所以大家基本上拿了就走。
因此,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退出中国,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和宝洁衰退一样,这就是传统国际巨头的宿命。
最后,我们的“获客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消费者主义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句话放在今天更加贴切。
很多人埋怨说现在生意不好做,然而我最近在全国跑了一圈之后,依然有很多人生意做得很红火,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放弃了“传统获客”,全部依靠“线上获客”。
所谓传统获客,就是我们通过打电话/投广告/线下社交/分销等等方式去开拓客户,这种方式第一成本会越来越高,第二效果会越来越差。
所谓线上获客,就是利用短视频/自媒体等各种平台去生产相关的内容,比如以下两个方面:
1. 免费的内容分发,比如在抖音或今日头条广泛地传播文章/短视频。
2.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爆款课程,可以免费,也可以卖得很便宜。
这样就能吸引别人成为你的粉丝,然后再成为你的客户。线上获客的本质是生产内容,再进一步来讲是价值获客,而且这也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点,未来做品牌必须时刻传递自己的观点,价值主张,以及价值观。
这才是未来获客的主流方式,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更让我们看到了线上获客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广告/电话/分销获客手段,以及那种靠补贴和烧钱抢人的方式都在逐步失效,瑞幸这次就是很好的例子,别人因为贪图小便宜而来,一旦小便宜没有了,大家就离开了。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情相交,情断则伤;人与人之间唯一长久的关系,不是“依靠”和“被依靠”,不是“馈赠”和“被馈赠”,而是“成全”与“被成全”,留住一个消费者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他。
还有一点很重要,未来最重要的不是你能圈住多少消费者,而是你能找到多少人愿意帮你去圈消费者,能不能广泛地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这是小生意和大事业的关键区别。
怎么做呢?可以把线上导来的流量,直接导入到线下,采取见面会/培训/招商会等形式,从中选择部分比较合适的人发展成为代理,甚至合伙人/股东。
我们一定要去激励那些忠诚又有贡献的消费者,这种奖励不再只局限于小恩小惠,一定会变成长期的激励,比如期权,股权等等。
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产品,不是资源,而是消费数据,什么是消费数据?比如用户信息,会员库,粉丝等等。谁掌握了大量消费数据,谁掌握了主动权。
未来商业的重心就是讨好这些消费者,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消费者主义”。
究其本质,商业的权力发生了转移,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方”。之前生产者掌控一切,而未来是消费者决定一切,一切都是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未来,将有海量的品牌出现,这些品牌将非常善于聚合人,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他们懂得如何更好运用群众的力量,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综上所述,做品牌的逻辑变了,建渠道的逻辑变了,获客方式也变了,如今很多公司/产品都可以从头再做一遍。
有大破才有大立,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你还在原地踏步吗?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魏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