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测,今年全球将有170家运营商实现5G商用,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会覆盖5G网络,5G用户数将达1.7亿,而到2025年,全球5G用户数将达17.7亿,全面进入5G时代。
随着5G的大风口,包括三星、华为、小米、vivo、iQOO、OPPO以及realme等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相继发布了自己的5G新机。不少5G手机都开始做广告了。
但是有人不禁打了个问号,跳出来曰:且慢!如果公路还没开通,真的需要提前买车等着么?如果铁路还没开通,真的需要现在就在火车站里开餐馆吗?
5G手机和5G网络现在就遇到了这个类似的问题。
首先,5G建设没那么快,现在买5G手机略显过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先生在2020年工作会议上指出,2020年是中国移动成立20周年,今年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夯实5G领先基础。
关于5G,中国移动制定了目标——今年年底前,开通30万个5G基站,发展1亿位5G套餐用户。数据显示,真实的数量是到1月底时,中国移动开通了7.4万个5G基站,5G套餐用户超过670万名。
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透露,截至3月5日,中国联通累计开通约6.6万个基站,其中自建开通4.3万站,共享电信2.3万站。加上去年的成果,双方已合作建设了5万个基站,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第二阶段的目标定为25万个,计划在9月底完成。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发布的“2020年5G SA新建工程无线主设备联合集中采购项目集中资格预审公告”称:联通和电信将联合采购包括 BBU、AAU在内的5G建设所需SA无线主设备,采购规模不少于25万台,预计于第三季度内完成所有建设。
其次,疫情影响经济能力和消费热情。
不可否认,新基建在刺激经济上意义重大,同时也不能忽视2020年至今,疫情给就业、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没见底,新基建是否能打破疫情打来的被动局面,让每个人立刻有意愿享受到5G红利,现在还不得而知。
尽管国家提供了各种政策,但是实业问题、消费服务业大规模倒闭问题,失业问题都迎面而来,现在中国疫情控制这么好尚且如此,国际疫情控制局面必然会拖经济后腿。不少国际国内的专家都预测,此次疫情将到来1929年以来最大的衰退,而且是全球性的衰退。
收入不明朗,经济发展不乐观前提下,上游,大规模工厂无法开工——包括手机厂商;下游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进一步降低,5G与普罗大众的关系不仅疏离而且尴尬了。
小米总裁雷军则在2019新年员工内部信中明确表示,2020年是“5G+AloT”双引擎战略的关键一年,将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500亿元用于相关技术研发。引爆关于5G大规模信心。
去年,业内人士分析说最先火爆起来的还是终端的更换,比如手机等,这一条今年看来不是太见效。
除了手机之外,裸眼3D、虚拟现实等应用被认为拉动个人消费的未来重头项目,在疫情中也有一些体现的机会。技术上,虚拟购物、虚拟买房必然会发展;但是操作上,现阶段,所有使用杠杆、负债高的人,都深刻感受到“活着”的艰难。
在人的基本生活面临困境的时候,所有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提升消费,而是增加储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6.47万亿的储蓄就是明证。
在经济预期也不明朗的时候,首先保证基本的生活,因此所有不是特别需要的“更新换代”都可能被延迟——包括之前被无限看好的智能家居。
目前全球的“社交距离”问题,对出行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行需求压制,车联网的价值和活跃度必然也受到影响。无人机、机器人领域、无人驾驶等,之前有多乐观,现在就有多无助。
现在看来,5G首先在商业上的价值是解决“对公”的问题,个人很可能短时间内没有愿望没有能力甚至没有太多必要去享受5G红利。
而对于5G的工业化应用,无论是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车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场景下,以及人机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等等,在中小企业倒闭潮,消费大规模压缩的前提下,最先也是最可能受益的应该是大型、经济命脉类有实力的企业,比如港口、矿区应用、大中型制造业等工业场景。
而这些工业场景恰是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的场景。
由此来看,5G作为基础设施,在今年很可能还处在“前人种树”的阶段,是否能开始真正乘凉,需要全民消费能力带动的多样创新,而这,需要时间,需要经济的恢复,需要更多外在因素的配合。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陆新之)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