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PMI数据加速回暖,中国经济内循环可期

A+A-

2020-08-10 09:32

  2020年8月3日,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2.8,为九年半以来的新高。而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1,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前后发布的两大PMI均高于市场预期,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在巨大的考验面前,仍然韧性十足。许多企业表示,市况从疫情中逐渐恢复,客户需求增强。新订单指数也录得2011年2月以来最高,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海外疫情继续拖累出口,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处于收缩区间,但降幅为六个月以来最低。

 

  在本次公布的官方PMI数据中,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景气度以上,并且加速上行。产成品库存虽然位于景气度以下,但是也出现回暖迹象。

  需要注意的是,库存增加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需求回暖催促生产商的主动备库;一个是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生产商被动累积库存。

  这两者对于经济的意义是不同的,考虑到国内GDP目前接近60%为消费所贡献,库存指数的上升的具体原因值得大家研究。

  我们认为目前的库存更多的是因为生产商对未来经济的看好而主动备库,至于消费和需求能不能起来,还需要观察。

  本次PMI需要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新出口订单的回暖。新出口订单PMI从上个月的42.6上升到本月的48.4,幅度不可谓不大。

  结果最近的出口数据表现,我们可以判断:短期内出口数据应该会继续保持强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个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几乎完成对整个产业链的全覆盖,在全球产业链遭遇疫情打击,在需求相对确定的情况下,能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生产制造的大国,可能只有中国。在这样的情况,外需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差;

  第二个就是东盟国家逐渐成为中国制造的巨大市场。目前东盟国家的出口额已经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外部需求并不弱,但是最近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概念,也就是大家热烈讨论的内循环。

  之所以提出内循环,我认为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如何挖掘国内的市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是全球化的红利已经消磨殆尽,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多次做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的承诺。

  但是疫情使得民粹主义兴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要面临逆全球化的困境。

  在国内外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如此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必要的。更何况,提出国内大循环,并非是放弃全球大循环。而是站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中国经济红利的挖掘。

  从总量上看,中国有14亿人口,正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人民收入水平正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靠近,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相对于欧洲美国传统的发达国家消费的上升空间已经非常窄,中国市场更像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金矿。

  在这样的情况下,适时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非常及时和必要,也是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黄玉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