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承压硅料涨价,晶科能源上市首份年报扣非净利下滑42%

A+A-

2022-04-24 13:10

  距离登陆A股市场不到3个月后,晶科能源(688223.SH)交出了第一份年报“成绩单”。

  4月22日晚,晶科能源披露了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70亿元,同比增长20.53%;实现归母净利润11.41亿元,同比增长9.5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下降41.74%。

  究其原因,晶科能源的解释是“2021年光伏组件主要原材料硅料价格不断上涨,带动硅片价格随之上涨,光伏组件产业链价格无法实现及时有效传导,公司产品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所致。”

  如何传导上游涨价的压力

  2022年1月26日,晶科能源在上交所举行线上上市仪式,这家拥有垂直一体化产能的光伏组件企业早在2010年5月就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了。

  晶科能源的组件销量全球领先,截止2021年底组件出货量累计超90GW,在2016-2019年间连续4年位居全球组件销量第一。

  2021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产能的稳定性,晶科能源在做大产能规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做强产业链,优化垂直一体化产能,有序推进组件、电池片和硅片的逐步扩产。

  截至2021年年末,晶科能源的单晶硅片产能达到约32.5GW,电池片产能达到约24GW,组件产能达到约45GW。

  但是,由于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错配、上游产能扩建周期长、光伏行业预期装机量高等原因,硅料价格在2021年大幅上涨,并传导至整个光伏产业链,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同比上升4%,为多年来首次上升。受涨价因素影响,装机节奏延后,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同比增长13.9%;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数据,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33GW,同比增长5.5%,仅实现小幅增长。

  受此影响,晶科能源2021年各个季度的业绩表现不一,前三个季度受到硅料结果上涨影响较大。直到硅料在去年四季度价格下降,晶科能源才在去年第四季度获得了全年最好的业绩水平。

  对于“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同比下降,晶科能源在2021年年报中的解释是“公司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因硅料价格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及时有效传导至下游光伏电站,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某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认为,硅料今年以来还是处于上涨状态,因此对晶科能源的业绩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多晶硅致密料今年初均价是每公斤230元,3月底涨到了245元,等于是一季度的涨幅达到6.5%,幅度已经不小了。本周的价格是247元,这对于组件企业来说,成本压力太大了。”

  N型电池产能或将今年释放

  作为光伏电池行业从P型向N型技术转型升级的领军者,晶科能源早在2019年就率先建立了N型TOPCon电池量产线,产能规模达到900MW。

  2021年,晶科能源实现了25.4%的实验室电池转化效率,一年内4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晶科能源快速实现了高效N型TOPCon电池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智能化产线落地,电池量产效率接近24.5%。

  在2021年11月,晶科能源还推出应用了N型TOPCon电池技术的Tiger Neo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兼具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衰减等特点,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2022年初,晶科能源在安徽合肥、浙江海宁分别投产共计了16GW高效N型TOPCon电池产能奠定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能的一体化率。

  中银证券预计,2022-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分别约220GW、280GW、350GW,全球光伏组件需求分别约254GW、331GW、418GW。在当前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下,以晶科能源为代表的一体化组件龙头企业有望保留硅片、电池片环节的部分利润,并有望依靠品牌溢价享有部分超额盈利。

  不过,晶科能源也在2021年年报中提醒投资者,若后续硅料价格继续上涨,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目前晶科能源的TOPCon组件可能已有一定经济性,伴随其效率可预见的提升以及其成本下降,经济性将巩固和加强,并有望在一定时期内塑造产品差异。公司通过在N型TOPCon的扩产,能补齐电池产能短板,将有效摊薄研发投入,也能更充分分享TOPCon溢价和产业红利。

  “我们预计,硅料的产能会在今年下半年逐步缓解,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长可能加速,对晶科能源来说,盈利可能逐步修复。”上述某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硅料等供应链瓶颈的解除,全球装机将显著加速,偏下游的盈利将有行业性回升,晶科能源的未来规模与盈利水平可能有好的表现。

  4月22日,晶科能源以下跌2.55%报收10.69元。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韩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