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2020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A+A-

2020-08-18 09:51

  2020年8月6日下午,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因为今天并不是周五,而是周四。在这样一个次日仍然是交易日的时间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作为观察央行货币政策最好的材料之一,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直被市场重视。在疫情影响下,货币政策的方向更加重要,那么这次货币政策报告讲了什么呢?有哪些重点需要我们关注?我们来解读一下。

  第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房住不炒”的决心,那就是从资金成本的源头来调控房地产。

  当然,尽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有所上行,但是全国性的房地产销售数据还没有完全起来,这就意味着至少在房地产调控这方面,既不会过松,也不会太紧。毕竟房地产牵扯的产业链太多太长,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房价,所以我们很难看到房价的大起大落。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货币政策是宽货币和宽信用的双重格局,体现出来的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

  但是上半年的过于宽松,央行是有反思的。这个反思主要体现在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上,央行在专栏中也提到:与更低的实际中性利率和低通胀相适应,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但是从政策效果来看,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并不认可零利率和负利率,认为应该为货币政策留足空间,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利率向上调没有极限,但是下调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负利率。

  央行将货币政策空间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实际上从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利率上体现出来的,是边际上的收紧,这也带来了债券市场的深度调整,从调整幅度上来说,可以说已经进入一轮熊市,目前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第三个就是央行第一次在官方报告里提到货币市场利率的锚,这个锚有两个: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目前以7天为主,利率为2.2%,这是一个相对短期的利率,对短期货币市场影响较大,也是银行间市场DR007利率的定价基准。

  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主要是一年期MLF为基准,这是一个相对中长期的利率。我们知道LPR=MLF+报价利差,所以MLF利率实际上LPR的报价基准。

  这两个利率将长期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也会成为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两个利率。

  第四个就是央行提到的宏观杠杆率的问题。

  社科院最近公布了二季度杠杆率,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三大部门的杠杆率有所提升是肯定的。

  这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提升比政府部门快,这其实反直觉又不反常识。

  之所以说反直觉,是因为上半年疫情之下,基建加速,特别国债专项债提高赤字各种操作,大家都觉得政府部门杠杆率应该提升最快,实则不然。

  而不反常识,是因为企业部门的现金流恶化最严重,需要提高财务杠杆来维系正常运营。

  经过17年的去杠杆,原本企业部门处于一个降杠杆的通道当中。但是2020年的加杠杆,使得当下的企业部门杠杆率甚至超过了17年的最高点,达到历史新高。

  在将政府部门杠杆率拆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加杠杆的速度远远超过中央政府。

  实际上,政府部门的去杠杆15年就开始了,其中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去杠杆,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一直不高,近十年来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一直非常稳定。

  如果说未来还有谁有加杠杆的空间,那肯定是政府部门。在此之前,居民部门杠杆率是提升最快的,但是这次速度有所放缓,这说明居民资产负债表破坏的比较严重,修复需要时间。(这同时也意味着地产销售很难起来)

  从总体上看,三大部门的杠杆率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无限制的宽信用,我想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不利的。

  从金融监管体系最近的发声来看,大家也意识到无限制宽信用的负面影响,下半年社融增速放缓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黄玉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