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努力提升灾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确保灾后重建资金拨付渠道畅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至今年4月末,工商银行已累计向四川投放灾后重建贷款486亿元,贷款余额达382亿元,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充分履行了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灾区金融服务全面提升
“5.12”地震当天,工商银行在四川的648个营业网点中有246个受损,52个网点损毁严重。危急时刻,工商银行首先想到的是金融服务不能中断。为确保客户正常的存取款、转账等基本金融需求以及保证抗震救灾金融渠道的畅通,工商银行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率先创造性地搭建了“帐篷银行”、“板房银行”、“流动银行”,并建成了灾区首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内有自动存取款机、电话银行终端、网上银行操作电脑等。在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工商银行实现了在四川的所有网点100%对外营业。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日渐推进,这些在地震后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帐篷银行”、“板房银行”已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功能全面升级的现代化银行服务网点和自助银行。经过近两年的修复和重建,截至2010年4月末,工商银行在四川共新迁建网点59个,新建离行式自助银行21个,其中迁建重灾区网点8个;累计向灾区投放自助柜员机376台、网银自助服务机280台、非现金自助终端313台、POS机具4680台。值得称道的是,工商银行还特别在四川省北川县、青川县等重灾区新建了分支机构,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加大网点建设和设备投入等硬件建设同时,工商银行还积极采取增加网点营业窗口、增加网点人员等措施,进一步增强灾区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工商银行在灾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比地震前有了全面提升。
确保资金拨付渠道畅通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工商银行迅速开辟金融绿色通道,有力保证了抗震救灾资金和社会捐款拨付的快速到位。以工商银行的电子渠道为例,通过积极联系各家慈善机构开通电子银行捐助通道,方便广大客户高效快捷地完成了免费捐款。在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客户通过工商银行电子银行渠道向全国29个省市的161个慈善机构捐款近19万笔,传递的善款已突破7000万元,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工商银行同样承担了大量灾后重建资金的拨付工作。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在四川已累计开立347个援建资金专户,有效归集援建资金近167.27亿元,以优质的服务确保了每一笔款项都准时到达。 灾后重建工作中保障资金划拨及时到位面临援建力量分布广、人数多、需求急等难题,对银行的相关服务能力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比如在灾后重建中,通过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接受的各项捐款需要按照重建项目和拨付计划要求准时无误到位,这是一项周期较长,精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为此,工商银行主动与两家慈善机构沟通,根据客户指定的详细赈灾款项拨付计划确定了工作流程,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加强了资金流向监测,使便捷的银行支付系统成为了灾区重建工作的血管,各项资金源源不断输入到灾区,输入到各个重建项目之中。 同时,工商银行还承担了部分灾区居民的各项保险、补贴的发放工作。比如在极重灾区北川,对被拆迁居民养老保险及各项补贴的分发工作就是由工商银行承担的。这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养老保险、各项补贴的分发更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会给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对此,工商银行北川支行高度重视,安排专人、专柜连日加班,连续五天超时营业,日均办理500笔以上社保业务,保证了款项及时送到居民手中。
信贷支持灾区重建和经济结构调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工商银行迅速启动信贷业务应急处理流程和灾后重建贷款“绿色通道”,对地震灾区信贷业务实行特事特办,在最短时间内向电力、电信、公路、铁路等行业提供了救灾融资。灾后第三天,该行就向抗震救灾相关的电力、公路和制药行业企业投放了第一批贷款3.89亿元;灾后半个月,工商银行就发放抗震救灾贷款12.63亿元,占四川省救灾贷款投放额的44%。 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后,工商银行认真分析灾后重建需求,本着“资源倾斜、服务优质、方式创新”的原则,工商银行及时调整了相关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为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度过难关,工商银行根据“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其他救灾信贷支持”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灾区受灾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还款的,可办理再融资、展期和调整还款计划;办理贷款再融资和展期的,可不受信贷准入和单笔信贷业务审批权限限制。对灾区个人客户,可根据客户申请向尚处于还款阶段的客户提供不超过6个月的宽限期,客户可选择宽限期内只还息、暂不还本,或本息均暂不归还。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和灾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受灾企业主动联系,了解信贷需求,梳理灾后重建项目,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从信贷的业务准入、期限、利率、担保等方面给予灾区重建重点倾斜,提高审批效率,结合灾后重建的业务实际优先解决融资需求,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比如作为在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大型企业,东方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商银行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恢复了生产。地震发生后,东汽老厂区许多设备被掩埋在废墟中。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东汽公司急需从国外进口一批先进设备。在提交贷款申请后,工商银行迅速行动,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很快发放了2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为支持东汽的产品迅速重回市场、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工商银行还积极为其开立保函、信用证等,两年来累计支持东汽的信贷资金超过30亿元人民币。 灾后重建项目,往往贷款金额大、还款期限长,资金管理难度较大。为确保这些钱能够专款专用,工商银行重点加强了重建项目的贷后管理工作。比如在灾后住房重建项目的贷款管理工作中,工商银行特别成立了灾区城镇灾损房屋恢复重建项目贷款贷后管理领导小组和灾损房项目贷款贷后管理专班工作小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各受灾地区进行现场勘查,核实项目贷款质押担保物现状,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并拍下实物照片存档。目前来看,灾后重建贷款整体质量良好,未出现不良贷款,成功实现了“投放好、管理好、收回好”的总体目标。 在加大灾区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工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快灾后重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积极利用信贷资源配置,支持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商银行抓住国务院批准成都成为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地区的机遇,制定了促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发展的区域信贷政策;依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选定了未来三年四川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及重大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优质项目,为四川地区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工商银行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的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继续加大对四川省交通、电力、城建、石化、电信、重装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并在全辖范围内组建了54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为成都、德阳、绵阳等灾区的受灾小企业重建提供金融业务支持;支持灾区住房建设,投放“灾损房屋重建项目”贷款共计39.38亿元。截至今年4月末,工商银行在四川投放的灾后重建贷款余额达38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8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