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理财新理念:自我投资
(2019-12-24)

  目前青年人的消费观念都是买今天的东西,花明天的钱。其原因大多都是钱不够花。人的欲望与满足它们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应是一种常态,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恐怕或多或少与此有关。理解了这一点之后,钱不够花的问题也就转换成为另一个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消费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偏好。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的存在才有了意义。

  量人为出是大多数中国人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老话。然而在后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狄更斯曾说过: “一个人一年收人20镑。如果一年的开支是19 镑19先令6便士,他就是个幸运的人;如果一年的开支是20镑6便士,那就是个倒霉鬼"。量入为出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消费原则,恐怕和它与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密切相关的。每天都在为钱而顾虑的人,即使他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大多都没什么幸福可言。

  在量人为出的前提下如何“花好"手中的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现在人们的收人增加了,扣除维持生活必需品的开销外,手头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相对剩余"的钱了。不少朋友问我,究竟是把它们存到银行好呢还是投资股票好?究竟是花光用尽好呢还是购买黄金外汇好?关于如何使用手里的“相对剩余款",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为自己的将来进行投资。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未来赚取收人的能力作为投资对象,以期取得尽可能高的回报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这两点往往恰是你我的“人力资本"之所在。然而,这种人力资本如果不进行开发便永远只能是潜在的资本。虽说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如兴办教育或在职培训,但根本性的开发还在个人。投资股票炒做外汇风险颇大;钱存银行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无疑得不偿失;吃光用光也不是回事;甚至买进黄金也并非能完全保值,因为金价也会波动。可见,最牢靠最稳妥的办法非自我投资莫属。为了提高自我投资的收益,尤其是提高未来捕捉机会的能力,该花的钱就应毫不吝啬地花。就个人偏好而言,像书籍,电脑及一切可以增进健康和节省时间的方式,均在我的“投资”之列。

  其实,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旁人既无权力也没资格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假如人们均按照同一消费模式行事,选择同样的商品,这个世界也就太令人厌恶、也太乏味了。这恐怕也恰是我在此将所谈论的东西限定在“原则"层次、定位于 “参考”性质的主要理由。

  作者:于伟航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