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杠杆:“盛宴”散场
(摘自中证网 2018-06-12)

  “沪指创出5178点那天是星期五,恰好新浪房产邀请我做演讲。”李大霄回忆道,“当时我提出了应该‘卖股买房’,指出当时大众‘卖房买股’的认识是错误的,一些意见领袖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站在当下,审视过去,很多人都会随波逐流,因为人都不愿意背负骂名,而倾向于被人喜欢。我认为,作为一个人,开公司要创造价值,在行业里应该要为行业健康发展做贡献,为社会也要宣传正能量。历史应该去溯源最真实的样子,所以很多人现在也改口,认为当时是顶点,可事实却不是那样。”

  第二个周五,6月19日,沪指大跌6.42%,当周累计跌幅达13.32%,也是A股近十年来的最差单周表现。

  不过,用自有资金买入的投资者也还算幸运。一位二线城市投资者表示,满仓加杠杆成为当时不少激进投资者的“标配”,不过谁也没想到大跌来得那样急、那样惨烈,在经历连续下跌后他的股票遭遇连续停牌。

  在经历过上轮牛市的业内人员看来,“杠杆牛”是对那轮牛市最贴切的描述。融资行为的大量涌现是2015年大涨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6月18日,融资余额达到创纪录的2.27万亿元;到2015年7月3日,融资余额降至1.91万亿元。

  数据背后不仅反映出大跌前市场的过分乐观,同样也折射出了对于风险缺乏认识。正是由于场内外杠杆率偏高,资金由最初的“激进”变成了“贪婪”,又由“贪婪”最终演变成了“恐惧”和“绝望”。融资“助涨助跌”效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盘面中。

  回顾这场由杠杆推动的牛市行情,北京海厚泰资本合伙人谭宇力认为,非专业投资者的杠杆驾驭能力不足,在牛市行情到来的时候,导致了高回报;但在行情发生高位逆转的时候,这部分投资者非但没有意识到风险的来临,反而有小部分人还认为这是机会。当遭遇强行平仓和因为股票停牌无法平仓时,这些投资者的损失也是最惨重的。谭宇力进一步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证券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投资逻辑等综合投资能力还和成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投资者教育应该由券商、基金、培训机构等专业机构共同完成,推动国内价值投资氛围的加速良性发展。

  6月26日,又是一个周五,沪指当天下跌了7.4%。至6月29日,沪指较峰值已跌去20%。11个交易日,正式步入“熊市”。

  李大霄说,“2015年6月份时,我呼吁大家警惕风险。当6月临近结束时,整个市场因为大跌和停牌没有了流动性,大众情绪出现了恐慌。其实那时如果投资者还能平仓,就算资产归零,这个结果尚可以承受。但因为1000多只个股停牌自救,导致大部分个股无法平仓,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可以说,2015年的“杠杆牛”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和股民没有意识到杠杆的风险,很多人确实没有等到反弹那一天,就被强制平仓了。

  不仅如此,在行情最悲观的6月,就连普通投资者眼中的“高手”也没能逃出来。

  正如时任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邓海清在《反思录:不弃此病根大股灾再现不可避免》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资本利得预期”是股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价格偏离价值是必然。在非理性市场中,杠杆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而不会起到价值发现的作用。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