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参观了全国药品交易会和医博会并同时参加多场会议。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公司高管和投资者与会期间讨论了行业最新发展和趋势。行业普遍对近期发布的改革政策持乐观态度。
改革正在推进。食药监总局于5月11日发布了三项政策(征求意见稿(2017年第52、53、54号),深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的改革。该政策成为会议期间热烈讨论的焦点。在2017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大会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孔繁圃介绍了中心的工作进展及目前在推进的改革;药品评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提出将审批人员由600人增至年底900人的目标。何博士也介绍了药审中心在提高药品审评效率的努力。Quintiles IMS 的高级副总裁甄岭表示中国CRO市场规模较成熟发达国家小,但未来几年增长潜力巨大。
同行业一样,我们看好这些改革政策,预期这些政策将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利好创新型企业和CRO。一个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如果能证明其药品(产品)有创新性和更好的临床价值,药企和器械商可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及节约费用支出,根据BCG大中华区主席黄培杰,2016年IND和NDA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至分别8/11个月(图表五)。我们认为除了企业外,病人也是得益者,因为他们不用长时间等待跨国药企新药(可能已在境外上市多年)在中国上市。
医疗行业表现回顾:最坏时期已过去。根据工信部的资料显示,规模以上企业于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9,640亿元,同比增加9.9%,较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虽然2016年第4季增速减慢,但医药行业的表现仍超越其他工业行业,增速高于整体5个百分点。按子行业来看,化药剂型增长回升,但原料药和中成药(另外两个最大的子行业)增速在减慢。医疗器械仍是增长最快的子行业。医药行业整体利润能力也有改善,利润率由2015年10.3%和2016年首9个月10.5%上升至2016全年10.9%。
在2017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表示行业增速于2017年第1季反弹至11.1%。
医院渠道药品销售增速反弹,但最好尚未到来:分级诊疗和限制辅助用药发挥效力。在QuintilesIMS主办的2016年中国医药市场信息发布会上,国药控股高级顾问干荣富称2016年医院渠道药品销售人民币10,720亿元,同比增加11.5%,基层市场同比增加约20%至人民币1,500亿元。我们认为除了低基数外,进一步推动医分级诊疗也是基层渠道药品销售加快增长的原因。
医院渠道方面,QuintilesIMS BD负责人王玲女士指出治疗性用药增长最快,而抗生素类,输液类和辅助用药的增长进一步受压。我们认为市场表现应会进一步分化:具有真正临床价值的药品将享受较高增长,而临床价值较低的药品增长仍会受压。
生物技术和高端器械表现抢眼,同时海外并购仍是火热题目。来自国内主要药企或生物技术企业如江苏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迈博斯生物、复宏汉霖、贝达药业、三生制药、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首席科学家或高层分享了他们的研发经验,尤其是在生物技术领域。根据EvaluatePharma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全球生物药市场年均增长6.9%至1,840亿美元,占总体药品市场的24%,预计2016-2022年将加快至符合增长9.1%,达到3,370亿美元。三生制药的首席科学家朱桢平博士表示中国生物药企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例如根据EvaluatePharma和米内的数据显示,中国抗体药物市场规模于2015年底只有人民币70亿元,而全球市场规模达到910亿美元)。在研发投资推动下,单抗药物子行业增长十分迅猛,但朱博士指出增量不一定代表增质,例如大部份生物药企仍集中研究跨国药企已有药物的“Me-too”发展道路,要升级至“Me-better”或“First in class”仍需要一段长时间。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博士估计2016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达到人民币约5,600亿元。虽然高速增长,但行业目前发展仍有很多问题。如研发支出普遍较低(约3%,成熟市场为15-18%)而且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姜峰补充政府也注意到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最近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行业也出现了有一些利好信号。在医博会上,我们观察到迈瑞、联影、新华医疗器械等主要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商推出新高端产品来挑战GPS等国际巨头。
行业并购依然活跃,近几年持续上升。在2017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上,春华资本主席胡祖六指出近期中国药企对海外标的兴趣越来越大,建议企业走出去前应谨记几点:包括开放的企业文化、必要人才和长期战略准备。
我们预期创新药企表现持续领前。
作者:工银国际研究部研究员 张佳林
免责声明: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分析师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工商银行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报告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工商银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工商银行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