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基金业走过了20周年,指数基金也已面世16周年。放眼全球,在主动权益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大发展之后,指数基金迎来蓬勃发展期。美国指数基金占比逐年走高,而国内FOF正式开闸,智能投顾和组合投资兴起,养老金长期资金入市的前景,都为指数基金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指数基金在我们投资中正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来,“普惠金融”是中国基金业的重要使命,但现实中却往往出现“基金赚钱,基民却不赚钱”的局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简单来说,就是主动型基金波动性比较大,投资者“拿不住”。在这个趋势和“痛点”之下,目前金融业也开始追求标准化:产品需要公开透明,规则特别明确,而且费率比较便宜。这将大大提升投资者对于公募基金的正面认知。指数基金正好符合这样一个标准化的趋势。
跟国外相比,我国指数基金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虽然指数基金的确是大势所趋,但也有一些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
1、产品上应该更多的大力发展各类风格的优质指数,以及相应的ETF联接基金,比如最近比较好的消费ETF、医药ETF等,因为普通投资者除了在场内交易外,基本无法场外申购。
2、销售上,卖方投顾应当转变为买方投顾。目前我们的投顾基本是卖方投顾,以完成销售目标为目的,很少从客户出发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产品。只有真正设身处地为客户考虑,客户才会认可投顾服务的价值。
3、投资者教育上,要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理念,切忌炒作基金。从历史数据看,指数基金长期来说都是赚钱了,但可惜的是真正在指数基金上赚钱的投资者并不多,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追涨杀跌”,在指数大热时申购,在指数底部赎回。这一方面导致了指数基金本身被不理性的投资者绑架,另一方面这些“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十有八九是亏损的,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他们从此拒绝指数基金。
其实,我们能观察到这些问题,身处一线的基金公司也早就在研究和改善了。笔者近期注意到,天弘基金推出的“天弘指数基金系列”,就是这样一个系列产品,涵盖了宽基指数基金(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行业指数基金(银行、食品饮料、医药等)。这样丰富的产品线在一个平台上切换给投资者带来了方便,而且持有30天以上赎回费用仅仅为0.05%,是同业的1/10,大大节省了产品转换的费用。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系列化,种类全,覆盖广;相互之间开通转换,切换容易无障碍,而且全部产品的登记机构一样,只要渠道开通转换就没有任何阻碍,不会出现由于登记机构不一样导致无法直接转换的情况。
投资是居民理财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长期来看指数基金投资会占到居民投资的很大比重。但我们的指数基金才起步不久,需要我们管理部门、指数开发部门、基金公司、投顾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指数基金真正走进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