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比“鸡娃”更可怕的是:让穷人放弃读书!(深度)

A+A-

2021-05-08 09:02

  近日,一篇关于“鸡娃”的文章火了!

  诚然,一味硬逼孩子读书的极端方式,确实让整个社会都焦虑不安。

  但是,如果盲目的对教育体制做全盘否定,又会让我们走上另外一条更可怕的道路!

  1

  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小时候被老师要求背诵古文,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当时十分不理解这种行为,总觉的这些对以后毫无用处,而老师要求又十分严格,稍微背错了一个字就得重来……经常被老师罚站,然后自己还得抽时间再去办公室找老师去背诵,那时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去朗读,天天如此,充满了厌恶和无奈。

  后来长大了,在社会上工作了大概五年之后,才逐渐理解背诵这些古诗文的价值:的确,我们再也用不到这些内容,但是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文章,正是对对其中每一个字千锤百炼的朗读,锻造了我们的人格和情操。

  如果让我回到读书的时候,我一定会多背诵这些经典内容。

  所以,现在你问我今生到目前为止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是早些年没有趁机多买几套房吗?并不是。是我在该读书的年纪,没有全力的去读书。

  很多人认为我们学的那些文化课今后都用不上,持这种说法的人真的很无知。可能在这些人眼里,学的知识只有可以直接兑换成钱才是有用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用,而是开发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模型的差别,而思维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去锻炼和提升,进而形成系统思维,这就是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让我们捕捉各种表象背后的本质,让我们走出下愚的死循环,步入到上智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一直妄想能学到一个什么技巧,然后就可以坐享其成,去混吃混喝一辈子,那么这世界上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没用的。

  我们要明白,没有一个科目是多余的:数学锻炼你的逻辑,物理让你深刻,化学让你学会看微观,语文让你陶冶情操,历史让你看懂规律,地理让你看透万象等等。正是有了众多知识做积累,才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升华成了智慧!

  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你在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只能按照要求去死记硬背,但是当你今后走向社会,随着你的的阅历和监视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你会对当初背诵的知识点有所感悟,反而你理解的会更深刻。

  相反,即使一个人天生的悟性很高,非常聪明,但是如果他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也很难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有点轻飘飘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当年读书不好的人,长大后总想返回学校读书的原因。

  2

  有人说:那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中,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呢?

  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假如考上状元后,取得成功的概率是10%;

  而考不上状元,取得成功的几率是1%。

  但是这个世界上所以成功的人里,依然是没有考上状元而获取成功的人多。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没考上状元的这个人群基数太大!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即便每年出现30个状元好了,大概1000多人,假如以高考状元取得成功概率是10%来计算,最多有100多人是成功人士。

  而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没有中状元的人有多少呢?我们就按10亿来算吧,假如没考上状元取得成功概率是1%了,10亿人中还有1000万成功人士呢。

  用1000去对比1000万,这时万分之一的概率啊!

  也就是说:在这些成功的人当中,每10000个是没中过状元的人,只有1个是中过状元的人。当然是没有取得状元而成功的人多啊!

  但是我们能说考上状元就没用吗?

  当然不能,因为概率和基数掩盖了真相!

  还是那句话:没中过状元的人基数太大了!

  因此,缺乏逻辑的人永远看不到真相,反而被那些鸡汤给带偏了。

  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大佬们,几乎个个是名牌大学学历!

  大众中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太少了,太容易被带偏了,他们都活在情绪安慰和各种心灵鸡汤里。

  3

  我见过最无耻的事情,就是让穷人放弃读书。

  中国社会最公平的地方之一,就是永远都给穷人留了机会,让他们实现人生的逆袭,而读书就是这个机会之一。

  比如高考,就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公平的制度之一。高考是只认“分数”的,无论你家穷还是富,无论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都得努力拼搏,然后用分数作为进入大学层次的唯一参考标准。

  高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打乱重组,这给了底层人们逆袭的可能,底层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一条上升通道,所以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重视高考是有很大道理的。

  如果没有了高考的制度,会发生什么呢?

  比如现在西方的教育制度,学校只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看似让大家自由平等的成长,但是越自由的条件之下,由于物质条件的差异,富人的孩子显然只能和富人的孩子一起玩,穷人的孩子只能和穷人的孩子在一起,于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最后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自然被淘汰了。

  读书是一种权力,无论一个孩子的出身条件如何,他们都有平等的去学习的权力,如果教育需要依靠视野开阔,依靠见识和经历,这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众所周知,韩寒是反抗应试教育的代表,很早就辍学从事写作,当然他年少成名,省去了很多人的读书过程。那么我们看看他现在是如何看待刻苦读书这件事的呢?

  前段时间,韩寒在微博上发的这两条微博:

  现行的高考教育制度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却有着基本的公平。应试教育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因材施教的时代迟早会到来。

  对于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英美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因为相比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当年他一直抨击中国教育体制,现在却在反思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深思!

  4

  我曾看到一张表格,上面是某个班级里学生的家长联系方式。

  这份表格除了电话号码之外,还记录着这些家长的身份和职位,比如某某公司总经理,总监,当然也有普通职务之类的。

  大家想一下,一旦学生不再以分数为参考标准的时候,那么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就会凸显,这时那些出身一般的学生必然受到歧视和排挤。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西方宽松自由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精英阶层维系整个社会阶层架构稳定的手段,因此西方社会阶级固化相当严重。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看起来很酷,却让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平等的站在了一条线上,它是底层人们向上攀登的最好阶梯,只要你拼搏,就能考上名校,甚至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制度保证了中国阶层的流动性,奋斗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都能成立,这也是中国社会为什么始终充满活力的原因。

  中国教育的秘密,它和中国经济一样,你需要先看透中国社会,才能看透它的本质和价值。

  请记住一句话:读书虽苦,却是人生逆袭最轻松的那条路!

  5

  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虑症,有人不断渲染“阶层固化”,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绝望,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

  很多孩子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

  至少我身边有很多人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读书未必会让我们大富大贵,但是起码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立足,可以让我们明心见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以前在中国做企业还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后没有文化再去做企业就是妄想了。

  中国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勤奋读书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高压式的灌输使学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即使当时消化不了,但是却沉淀在她们心中,将来都会潜移默化的就会形成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恰恰是这些基本知识,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了。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是智慧。正是有了众多知识做积累,才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升华成了智慧!

  正所谓 “十年寒窗,百炼成钢”,读书确实不易,但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我们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以铁一般的意志面对人生。

  正是因为现代人想的太多,而读的书太少。每天抱着短视频刷个不停,一有空就看娱乐节目,分秒不停的吸收那些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怎么能不浮躁?

  想想古代人吧,十年寒窗苦读,才换来满腹经纶。为什么现代人那么浮躁?焦虑不堪?

  “鸡娃”之所以成热点,其实不是孩子出了问题,也不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而是中国的家长出了问题。

  绝大部分人家长自己整日焦虑不堪,又没办法引导孩子成长,于是就从而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了教育体制上。究其本质,家长的情绪都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自己不行就迁怒于人。

  互联网上最容易传播的不是观点,更不是价值,而是情绪。

  最后还是那句话:

  读书虽苦,却是逆袭最轻松的那条路。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魏满意)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