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爱心铺就幸福路——中国工商银行“生态扶贫”纪实
(中国工商银行 2010-07-06)

  “科技的东西就是好,绿色沼气干净方便,不但可以清洁环境,还可以节支增收。”四川通江县民胜镇周子坪村的村民闫定安边说边把记者带到了他家洁净舒适的小院,院子里整洁的厨房、干净的厕所和那一口约10个立方的沼气池立刻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闫定安介绍说,这口沼气池现在已经成了他家生活的好帮手:除了用池子来对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进行发酵杀菌、清洁环境以外,沼气还可以当作全家人一年的生活燃料,沼液可替代农药,沼渣可保证3亩地的肥料。粗略估算一下,他家一年下来因此而节约的煤、电、农药和化肥等支出至少可达800元,再加上养猪收入1000多元,一年可增收节支达1800余元。
  一般人很难想像,就在两年前这家人还居住在破壁残瓦的土坯房里,厨房、厕所、猪舍连为一体,破烂不堪,一到夏天蚊虫乱飞,臭气熏天。2008年闫定安家被纳入了工商银行的绿色沼气扶贫项目建设名单里,改厕、改厨、改圈,建起了沼气池,硬化了院坝,刷新了房屋,扩大了生猪养殖,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实际上,闫定安一家只不过是从“生态扶贫”项目中受益的众多农户之一。从2008年至今,工商银行已在其定点扶贫的四川省通江、南江和万源市投入资金435万元,共建成沼气池495口,并完成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多种生态家园模式,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据统计,自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以来,通江县的民胜镇周子坪村和杨柏乡仙人嵌村两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804元,递增到2009年的3495元,同比增长了691元;2009年万源市茶垭乡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717万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2元,同比增长了342元;南江县试点村的村民收入也有了喜人的增长。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节支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两年来,试点村参与该扶贫项目的农户户均节省煤、电、农药和化肥等开支达到数千元。
  对于任何一个扶贫单位来说,怎样扶贫和怎样扶好贫始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于贫困程度深的边远山区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简单的扶贫方式只能让老百姓“扶贫拿点油盐钱,不扶依然望锅边”,扶贫变成了救助。“我们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入手,要让老百姓发家致富,要变被扶贫为要脱贫,这就是我们大力推动绿色沼气扶贫的初衷和目的。”原通江县副县长、中国工商银行驻通江扶贫干部宋志东这样讲。
  2008年,在继续坚持自1995年开始的教育、赈灾、科技、卫生等常规扶贫项目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开创了扶贫新模式——生态扶贫,并先后在四川南江县长赤镇莲花村和青柏村、通江县的民胜镇周子坪村和杨柏乡仙人嵌村,以及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启动实施了生态扶贫项目。该项目以绿色能源(沼气)开发为重点,以“一池”(沼气池)带“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同时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促进形成“饲料-能源-肥料-养殖-种植”等绿色产业经济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配合政府部门逐步实施整村推进,着眼基础设施建设,修整绿化村庄道路,建设卫生厕所,铺设饮水管道,极大改善了试点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该扶贫项目的实施还在自然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建起了沼气池,当地村民不用再耗费精力去山上砍柴,既节约了劳动力,也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经过“一池三改”,试点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的试点村早已告别了低矮破旧、蚊蝇乱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景象,而是变得屋舍井然、道路通畅、设施齐全、空气洁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沼气建设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于从绿色沼气中得到了实惠,从科学发展中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和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愈来愈高,重知识、爱科学、倡文明、讲卫生的风气日益浓厚。通江县民胜镇周子坪村的村民闫定安每当提到这个绿色扶贫项目,就禁不住激动地说:“我们非常感谢工行,感谢党,是这么好的扶持政策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0年该行将进一步扩大生态扶贫试点范围,跟踪完善已建成沼气池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确保投产使用率达到100%,同时更好地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促进“饲料-能源-肥料-养殖-种植”绿色产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添砖加瓦。
  事实上,生态扶贫项目只是工商银行从1995年初进驻四川省南江、通江和万源市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爱心火炬的延续。据不完全统计,14年间,该行已向上述地区累计投入各类贷款资金2.6亿元人民币,同时通过银行捐助、员工捐款等途径先后筹集扶贫资金和物资6000多万元,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以来,凭借在各项扶贫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工商银行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先进单位”、“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等称号。
  附件: 中国工商银行生态扶贫案例
  一、开发绿色能源  搞活生态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商银行通江“绿色扶贫”案例
  通江县地处四川省秦巴山区腹地,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国工商银行定点扶贫联系县。该县的民胜镇周子坪村和杨柏乡仙人嵌村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绝对贫困户占9%,生产条件落后,人居环境较差,农户收入来源狭窄,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粮食。自1995年开始,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派出十四批工作组来到通江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008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在通江县民胜镇周子坪村和杨柏乡仙人嵌村启动实施了绿色扶贫项目,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其中工行投资132万元,群众自筹50余万元,政府配套 120万元),以发展绿色能源(沼气)为重点,以“一池”(沼气池)带“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带动“畜—沼—粮(菜、菇)”绿色产业发展。
  通过项目设施建设,共新建沼气池238口,改厨124套,改圈3340平方米,改厕414平方米,建排水管3625米,硬化院坝2520平方米,修建便民路1050米,粉壁2600平方米,改土290亩,改建泥碎路6.8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7.9公里,院户文明路23.3 公里,联户石板路3公里,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通江县把绿色沼气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试点村加大了对住居区“脏、乱、差”治理力度,改善农户住居条件,实现人畜分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由于建起了沼气池,当地村民不用再耗时耗力去山上砍柴,既节约了劳动力,又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估算,目前在项目实施区,年产沼气5万多立方米,节约柴草700余吨,400余亩森林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
  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因该绿色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切实的加快。项目实施区以绿色沼气为纽带,以培育产业为重点,探索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模式,积极发展银耳、袋料香菇、农家生态猪养殖等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两村共发展各类食用菌1000万袋,预计年产值7200万元;发展大棚蔬菜500亩;建成优质水果示范园120亩,发展藕鱼130亩,建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范化养殖场3个;引进业主兴办农家乐5 家,吸纳当地400多人实现就地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实现工资性收入9000元。两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804元,递增到2009年的3495元,同比增长了691元。因此,当地村民亲切地称这项绿色扶贫项目是改善农民生活的惠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和发展循环农业的生态工程。
  二、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努力构建生态家园——中国工商银行南江“生态扶贫”案例
  中国工商银行是南江县定点扶贫联系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十多年来,工商银行一直致力于南江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该县的长赤镇莲花村、青柏村均是南江典型的贫困村,绝对贫困户占8%,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居环境较差,农户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养殖业。2008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在两村启动了以发展绿色能源(沼气)为重点,围绕建设沼气池,配套实施改厨、改圈、改厕,带动“畜—沼—粮(菇、菜、果)”绿色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扶贫试点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两年来,工商银行累计投资建设户用沼气池230口,总容积2400立方米,年处理养殖污水9600吨,年产沼气20万立方米,沼肥6500吨,改造或新建农村厨房100间,指导农户改厕200间。
  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发展沼气还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有利于农民增收节支,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两个试点村共有230余户实施了沼气项目,每个农户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解决3-5口人家一年的生活燃料,节煤1.5吨,节电100度,全年节约炊事、照明生活用能费用600元左右;沼液可替代农药,沼渣可保证2亩地的肥料,一年可节约农药、化肥支出100元;户平养3-5头猪,每头猪可赢利100元,按年出栏10头计算,每年可创收1000元。这样算来,户平一年可增收节支1700元左右,增收节支效果非常明显。
  沼气项目建设还极大地推动了村容村貌地改观。在沼气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池三改”(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建设与之同步进行,使得现在的莲花村和青柏村农户的厨房干净了,厕所卫生了,池水清澈了,自然生态环境大为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悄然转变。两村230余户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干净、清洁、便捷的能源,解决了传统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阻断了各种疫病传染源,增进了村民身体健康。与此同时,这样的生态扶贫项目还减轻了广大村民的劳动强度,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进步。
  三、绿色能源助力生态新村经济富村建设——中国工商银行四川万源“生态扶贫”案例
  四川万源县茶垭乡邱家坪村地处高海拔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群众生活环境较差。直到前几年,该村妇女每天做饭还要忍受烟熏火燎的痛苦,每家农户使用的都是在猪舍内建的简陋旱厕。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染了空气和水质,导致蚊虫滋生、疫病传播。
  从2008年起,工商银行连续两年帮扶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实施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帮助村民实现了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环境卫生状况和农民的家居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农民精神面貌的转变。项目实施后,该村先后建成沼气池212口、改厕212处、改厨212套、改圈212套, 改建80余户村民的住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与此同时,该项目还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村民们以沼气为纽带,探索发展了“猪、沼、果”、“猪、沼、粮”、“羊、沼、菜”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起了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循环圈。目前,邱家坪村建起了1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大棚蔬菜230亩,带动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1300亩,种植青脆李1000亩、大蒜300亩、米椒1000亩;建成规模生猪养殖场、珍稀野禽养殖场、旧院黑鸡养殖场、优质肉牛场、板角山羊场8个,畜禽总量达到10万头(羽)。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717万元(其中企业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2元,同比增加342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
  如今,该村林果、蔬菜、畜禽等生态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日益凸显,正逐渐成为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邱家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并已成为了全市推广绿色能源项目的示范村,它向越来越多的地区展示了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