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稳向好走势,连续3个季度进出口总值实现同比增长。
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2%。其中,出口3.33万亿元,增长14.8%;进口2.87万亿元,增长31.1%;贸易顺差4549.4亿元,收窄35.7%。
3月当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增长22.3%;进口1.07万亿元,增长26.3%;贸易顺差1643.4亿元,较去年同期1946亿元略有收窄。
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2,结束了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的走势,与上月持平。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表示,
对于一季度外贸增速的“超预期”,专家表示,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据统计,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其中铁矿砂、原油进口均价涨幅分别高达80.5%、64.7%。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是世界经济条件的有所改善。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仍在延续,特别是美国、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指数自去年12月达到阶段性新高后,今年一季度仍然呈持续攀升态势,其中欧元区PMI指数3月再创新高,外需改善客观上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拉动作用。
从内部因素看,内需向好带动了进口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制造业PMI已回升至51.8,连续6个月保持在51以上。上述进口价格的上涨,推动了一季度进口总值的明显增长,同时又通过国内生产传导到出口环节,推动了出口价格的上涨。
此外,去年同期较低的对比基数,也抬高了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据悉,去年同期进出口总值仅为5.09万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
“一季度情况虽较为乐观,积极变化也在增多,但并不能代表外贸全年的走势,进出口能否持续复苏转好还须考虑诸多因素。”黄松平表示。
据悉,诸如英国“脱欧”和欧洲主要国家大选等都将给现有的经贸政策带来变数,而不断升温的“逆全球化”,使得我国出口将遭遇更为频繁的贸易摩擦。同时,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二季度进口可能有所放缓。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分析表示,3月以来,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回落,这说明影响我国外贸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势必会对我国外贸产生影响,“不过,随着7个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它们有望与此前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举措形成合力,抵消上述负面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的态势,各季度进出口值分别为5.09万亿、5.9万亿、6.41万亿和6.94万亿元。相比一季度,今年二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基数抬高了16%,初步判断,二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幅很可能会出现回落。
“我国外贸发展仍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国内经济稳中求进、脱虚向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出口先导指数连续5个月稳中向好等等。”黄松平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外贸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不发生大的风险情况下,经过努力,全年我国外贸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