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工银投行:社会融资与贸易条件,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外因素
(2019-01-24)

   摘要: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出现结构性塌陷,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收缩是主要原因。进入二季度,金融监管有所缓和,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决策层高度关注,“六稳”的要求下基建投资受到重视。但强监管整体态势未变,资管新规、MPA等约束没有实质性放宽,融资资金供给仍旧受到很大制约。从投资需求来看,仅有制造业在今年改善超预期。房地产投资尚可,基建投资与非标融资几乎同步下行。未来PPI与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回落,开发商利用自有资金拿地逐步收窄,基建投资需求仍受抑制,投资需求整体偏弱制约社会融资。贸易问题仍不乐观,未来不确定性很大。美国经济增长三季度放缓,长期面临诸多结构性因素;欧元区有利的货币金融条件正在转向;全球流动性收紧加剧新兴市场经济的脆弱性。即便不考虑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最终影响出口,是贸易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一、二季度以来监管有所缓和,但对社融修复的实际作用不大

  今年以来社会融资的结构性变化。2018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6万亿,其中,信托+委托贷款下降2万亿,信贷新增14.7万亿,债券新增2万亿。2017年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0.8万亿,其中,信托+委托贷款新增2.7万亿,信贷新增13.2万亿,债券新增0.39万亿。2018年1-11月,信托+委托贷款同比少增4.7万亿,是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出现收缩的最主要原因。

  二季度以来监管政策的调整与矫正。以今年4月27日央行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为标志,本轮强监管达到了周期顶峰。但从5月以来,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回落,其中非标融资出现塌陷式的收缩。从主要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以后,消费、投资、工业生产开始呈现放缓迹象。对比今年4月与7月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的表述,7月的会议强调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六个稳,即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表明决策层对经济稳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此后的10月政治局会议观点与7月基本一致,政策更多聚焦经济形势的总体稳定。10月会议甚至没有再提出去杠杆,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去杠杆正逐步弱化,也表明之前金融强监管周期已进入后半程,监管开始出现一定的缓和与矫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7月央行《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和该《通知》的说明、银保监会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新增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放宽。二是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三是对基建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重视,地方专项债发行在三季度大幅增加。

  监管压缩表外融资,但MPA又制约信贷承接表外融资。从监管思路来看,压缩影子银行规模,融资回归表内是大趋势。2018年10月最新公布的以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为代表的非标融资存量大约为20.66万亿。当前商业银行总资产262万亿,信用、市场与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分别为121万亿,1.6万亿和8.87万亿,商业银行净资本为18.2万亿,其中一级经济资本14.9万亿,实际资本充足率为13.81%,一级资本充足率11.3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中国系统性重要性商业银行实际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重要的为10.5%。因此,仅从理论上中国商业银行有两个百分点的降低空间,对应释放的信贷规模最高可以达到26万亿,是可以覆盖当前存量非标回归表内的信贷要求。但事实情况是,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全球银行同业,考虑到宏观审慎管理对逆周期缓冲资本要求以及总损失吸收资本(TLAC,中国目前尚未要求追加此项资本要求)要求,未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存在较大的补充缺口,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又相对有限,这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非标资产回归表内的规模。因此,短期内MPA监管约束需要有进一步的放宽才可以实现基建投资增长的融资需求,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和规模需要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增加,由此才能最终满足非标回表的资本监管要求。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页  第1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