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十一”即将到来之际,各大电商平台都开启了“买买买”的疯狂打折促销模式,而在今年10月的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这个“大胃王”却放慢了狂买“原材料”的步伐,进口增速低于预期。
海关总署11月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大跌。其中,铁矿砂及精矿进口7949万吨,环比下降22.7%,创下2016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钢材进口95万吨,环比下降23.4%;大豆进口586万吨,环比下降27.6%。
有分析师指出,“十一”长假期间工厂停工、美元走强导致进口原料成本上升以及原油等商品价格上涨,均影响了需求。目前来看,美元指数上升势头依然不减,这是否意味着2016年至今的商品超级反弹行情将趋于完结?
中国买兴减弱
海关总署1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4万亿元,增长10.2%。其中,出口1.25万亿元,增长6.1%(预期7%,前值9%);进口9940亿元,增长15.9%(预期17.5%,前值19.5%);贸易顺差2544.7亿元,收窄20.3%。
细分来看,10月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大跌。其中,铁矿砂及精矿进口7949万吨,环比下降22.7%,创下自2016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铜矿砂及精矿进口137万吨,环比下降6.8%;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33万吨,环比下降23.3%;煤及褐煤进口2128万吨,环比下降21.4%;原油进口3103万吨,环比下降16.2%;成品油进口195万吨,环比下降15.2%;钢材进口95万吨,环比下降23.4%;大豆进口586万吨,环比下降27.6%。
同比来看,未锻轧铜及铜材、大豆和成品油增长超过两位数,原油涨幅7.8%,铜矿砂及精矿和铁矿砂及精矿变化不大,钢材进口量猛跌12%。
对此,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国庆假期造成当月工作日减少,对10月大宗商品进口环比略有影响,但从同比方面不能完全解释。其二,国内采暖季限产预期下,黑色产业链从前三季度的补库转为去库存,原材料补库消极,是构成包括铁矿石和煤炭环比大幅下降的主因;其三,国内需求端走弱,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因在于不受限产的铜矿进口只是微幅增长,而原油同比增速也出现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