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月,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宽幅震荡,美股、欧洲、香港股市都曾出现了单日大幅下跌的行情,A股也无法独善其身,截止到2月26日收盘,2月以来几大指数的市场表现如下:

可以明显看出,2月份中小创的市场表现明显要好于主板市场,上证50经过了接近两年的上涨,已接近了15年6月“股灾”期间的高点,而站在当前时点,不妨对成长股(创业板)开始逐步乐观起来,主要理由:
一、基本面
创业板目前的估值已不足40倍PE(TTM),对应这些普遍增速在15%-20%的资产,其实这个估值已逐步计入合理区间,与2012年创业板不足600点时的30倍PE也已相差不多,创业板的估值从2015年顶峰的150倍到当下不足40倍,至少估值风险已得到了大幅释放。
从现在各种资产的基本面、估值比较来看,新兴产业公司的价格可能还会下跌,但已经开始凸显长期价值了。如果合理估值再这样下跌,其实应该感到高兴,意味着机会又来了。

二、技术面
2017年上50指涨幅居首,实际上是2017年或是说2016年以来上涨行情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上证50在2016年初至2017年12月累积上涨22个月,已经超过2009年、2014-2015年的上涨行情的时间,基本上等同于2006-2007年那波历史大牛市,上涨的时间已经达到历史极限,同时技术指标明显超买,2018年的走势可能转为平淡。
2017年,创业板指继续调整,8月份之后走势略有转暖,年线小阴报收。连续两年收阴,由于创业板指历史较短,仅在2011-2012年出现过连续调整,之后出现连续上涨,这一次再度连续两年收阴,2018年有望扭转弱势,阳线报收。由于2016年阴线力度很大,因此即使2018年收阳,高度也受到制约,2016年大阴线50%的位臵大约在2300点略高,可以作为2018年高点的参考。
三、资金面
创业板市场一月底出现了大跌行情,然而资金并未抛弃创业板市场,反而是凶猛增仓,最具代表性的创业板ETF还出现了史上最大单日净申购,并且连续4天进入了创业板ETF历史增仓份额前十。数据显示,一月底的四个交易日,创业板ETF、富国创业板分级、创业板50ETF,这三大创业板基金合计净流入33亿元,为史上最密集资金流入。
2018年1月25日创业板ETF的份额只有33.7亿份,而到了1月31日公布的份额激增到了47.1亿份,短短4个交易日就增加了13.4亿份,增幅接近40%。

创业板相关基金被大批资金涌入,或有三方面的原因,包括了基本面估值因素、大小盘轮动和乐视网套利,不排除已有先知先觉的资金开始逐步布局创业板,未来一段时期,创业板的总体表现可期,可能比已经出现暴涨的大盘蓝筹和消费股更有相对投资价值。
创业板核心投资逻辑就是"业绩反转"和"估值回归"。"业绩反转"是指在过去几年业绩平平,在今年有望迎来业绩拐点的创业板优质股票,这些股票业绩的反转预示着高成长性预期的兑现,从创业板调整的时间长度和幅度而言,不妨或许可以开始战略关注创业板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国信证券 展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