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舆论中心的蚂蚁集团:一点不同的看法

A+A-

2020-11-10 09:44

  在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约谈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之后,蚂蚁集团宣布暂时中止科创板和H股的上市。作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集团在一片看好声中,忽然按下了暂停键。

  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已经变成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知乎和今日头条,这些均不是阿里系的公司。而阿里旗下只有微博可与一战,但是微博在年轻用户中已经日渐式微。

  从目前很多的文章和观点中,对蚂蚁集团大部分都是批评的声音。作为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代表之一,也许阿里突然才发现,原来需要输出观点和声音的时候,阿里竟然没有一个资讯窗口。

  在蚂蚁集团IPO暂停后,相关的概念股全部下跌,这也许是市场给出的看法。考虑到蚂蚁集团的发行市盈率是153倍,而目前普通银行的市盈率可能只有10倍左右,如果蚂蚁集团的估值从科技股变成银行股,那可能是一场灾难。

  那么,市场对于蚂蚁批评的声音有哪些?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首先是资本充足率问题。这也是马云外滩金融峰会发言的主旨,他认为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在未来会过时,会有更科学的指标。

  现在市场争论的焦点在于,蚂蚁集团没有银行牌照,却在做类银行的业务,特别是小贷业务,已经成为蚂蚁盈利的核心。如果是一家普通的小贷公司,业务规模小可能还不会引起监管的重视,但是蚂蚁的放贷总额已经堪比一家大型银行。

  虽然马云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但是蚂蚁集团的体量,已经有系统性重要性。

  按照蚂蚁集团招股书中披露的目前2.1万亿的信贷余额,蚂蚁的小贷公司需要在联合贷款中出资6300亿,也就意味着净资产至少达到1050亿元。而根据蚂蚁的招股书,蚂蚁商城和蚂蚁小微的净资产总和约为350亿元,距离上述净资产要求还差3倍。而如果蚂蚁集团未来想进一步扩张微贷业务规模,还需按照相同比例(至少20倍杠杆)提升小贷公司的净资产。

  巴塞尔协议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加强对大型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防止出现金融机构太大不能倒,反过来倒逼监管的现象发生。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就是蚂蚁集团巧妙的利用资本市场,将“花呗”“借呗”这些类信贷、类信用卡资产打包成ABS,卖给了机构投资者,当然大部分买这些ABS是银行和货币基金。

  不管卖给了谁,蚂蚁集团的类信贷资产,已经出表。

  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明确写了“卖出回购资产不超过2.5亿”,既然都打包成ABS出表,那么就不存在表内信贷和杠杆率超标的问题。

  其次是监管套利问题。目前互联网金融或者消费金融,确实没有明确的监管方式,也确实没有像银行那样有非常明确而严格的监管指标。

  但是我认为,蚂蚁的授信体系和风控体系,是基本大数据、资金流以及个人信用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流量的变现。因为蚂蚁的大数据,对于客户的精准刻画,可能比银行还要准确。对于客户的还款能力、信用水平有更好的模型。

  而传统的银行,对于贷款人更注重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来进行,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逻辑。而且蚂蚁的借贷利率也完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所以与其说蚂蚁是进行监管套利,不如说蚂蚁更准确的掌握了客户的需求。

  第三就是行业垄断问题。

  程序员圈子有一个说法:学成一身技,货与双马家。中国互联网实际上形成了阿里和腾讯两家独大的局面,掌握着互联网的大部分流量入口。

  互联网界确实存在垄断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就会发现,不只互联网,其他行业也在逐步出现一家通吃或者两家独大的局面,这是行业成熟的体现,比如乳制品行业的蒙牛和伊利,白酒行业的茅台和五粮液等。中国如此,美国亦然,FANMG这五大科技公司,也是垄断美国的科技行业。

  我认为,垄断并不可怕,如果垄断企业通过自己的行业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至少在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阿里伤害消费者的事情。

  最后,我们想说,投资是一个极难的事情。

  18年蚂蚁金服融资的时候,市场估值大概1万亿人民币,彼时全市场都觉得很贵,现在已经2万亿估值了。茅台1万亿市值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敢想象,现在2万亿了。

  核心资产的估值,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不要轻易设上限。

  对于蚂蚁这类创新者,或者原有的行业规则破坏者,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宽容,给一点时间,也许,这就给中国科技行业未来一个机会。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黄玉娥)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