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里,安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跟身边的“书虫”们相比,我读的书还真不算多,但生性喜静,在空闲的日子里,读书也能算得上一项自身的喜好。在各大媒体都在号召全民阅读之时,我也凑个热闹,分三方面来谈谈自己读书的事。
1、命运的转变
我对于读书最初的概念,其实并不是读那些经典名著,也不是读小人书,而是从入学之日起便日日不离的课本。说到这,肯定有人要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这也能算“读书”?诶,你还别不承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书恐怕是他们唯一去踏踏实实读过的书,尽管这里面读书的乐趣被严酷的考试制度剥夺了大半,但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还都坚持着把这些书给读下来了。建国以来,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里的“读书”功不可没。
在十几年的学生时代里,读书带给我的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输入,还促使我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在朋友们的印象里,我算的上是个做事踏实认真的人,且能从一而终、坚持到底,这些习惯都是读书时养成的。
另一方面,小时候的我性格内向、孤僻,既生得不算漂亮,又不善与人交际,唯一能让我感到优越的,可能就是读书还可以。因此,尽管社会上对于中国考试制度的批评声从来没停过,但我还是挺感谢这样的选拔制度,对于我这样拼不起爹的青年,是它给我提供了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也是靠着读书,我才得以从一个小县城一步步爬到了外面的大世界。
可以说,是读书给我带来了今天这个还算满意的当下,使我的命运发生了转变;我对“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深有感触的。
2、知识的融汇
一个人知识储备的提升,光靠读课堂上那点书,是远远不够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定是来源于工作学习的八小时之外。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真正的大师都是学识渊博,他们的知识并不仅局限与一门学科,而是多门学科融会贯通的。例如:画家达芬奇,他除了绘画之外还精通数学、天文、生物、地质等多门学科,这样的博学多才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达芬奇为追求写实、为了将实物精确地表现在纸面上,他的拼命已经达到了去解剖人体、了解人的骨骼肌肉以将人画准画活的程度,在他那里,所有的艺术都已经演变成了用数字去标注的科学。换句话说,大师的知识渊博,并不是他们无事可做找书来读,而是为更好地完成当下的目标,不得不去跨学科学习。
说说自己,我在读书之外还有个爱好,便是做手工、烹饪等相关。起初是单纯地做手工、烹饪,只是看相关的公众号、达人心得,加上自己的练习、摸索,得以入门。后来,闲暇时间越做越多,也便越来越有心得。
时代在改变,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也必须随着时代而更新,这个时代需要多方面涉猎的综合型人才,只有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才能游刃有余地去完成其中一方面工作,不然,做起来会觉得束手束脚、力不从心。
3、心灵的休憩
阅读,除了实用性阅读外,另外一种,便是享受性阅读。爱读书的人,一定是因为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在阅读里,给心灵寻得了一份栖息之地。三毛说:读书只为自己高兴,她这里所说的读书,就是这样一种阅读。
我的闲暇时光里,也读过一些闲书,它们当中有文学类的小说、散文、人物传记,也有经济、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科普读物,读它们不为功利、不为实用,纯粹就是取悦自己。都说“好的人生,须有基本的无聊”,我对这句话是深表赞同的。我们读闲书,其实也是在享受这种无聊,得以充实人生。同时,通过别人的文字去窥探这个世界,又会让我发现看世界的全新视角。
像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是先生的“人文旅行日记”。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先后去过他所写的杭州西湖、江南小镇、都江堰等地,每到一处,即便是第一次去,却也会产生一种故地重游之感,因为我早就在书里认识过那个地方了。此后便养成一个习惯:无论去哪儿,只要是书上有的,出发之前都要读一读那篇文章,游历回来之后再读一读,通过文字去与大师实现跨时空的交流,这样的美好体验,都是闲书阅读带给我的。
一直都觉得:一个人有一项爱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要的,它能使人的心灵得以休憩,有了这项爱好,精神上会有一处随时可去的诗与远方,不至感到于空虚,不会整天挂在嘴边的话题只剩下工作生活、鸡毛蒜皮而彻底掉进身边的琐碎里。
对我而言,手工与阅读都是心灵休憩的场所。在外面奔波累了,回家只要把门一关,在桌前一坐,身上的疲惫便会消失大半。这个独立的空间尽管身处闹市,却不见喧嚣,它是独属我一个人的,在这个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可以尽管去想自己爱想的事。
读书日已过,但阅读不能停。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我们所追寻的诗与远方,可能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你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不如静静地在灯前坐下,一起来读本书吧。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史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