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数据的解读,我们来连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数据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全球财经连线》: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整体的运行情况如何?增长3%是否符合预期?
徐洪才:过去一年,在超预期的国际、国内多重挑战之下,我们顶住了压力,实现了3%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主要的亮点包括:就业目标完成较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政策预期;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长都在9%以上,很不容易。当然也有短板,房地产还没有恢复。另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激进加息的背景之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金融体系保持相对稳定,这也是一个亮点。
应该说,总体来看,(经济数据)体现出经济的韧性,特别是外贸,尤其是上半年增长非常强劲,全年贸易顺差创下了历史新高。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一些结构性的指标,都有很多亮点,保持了相对稳定、平稳向上。
消费有望强劲反弹 带动相关行业复苏
《全球财经连线》: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如何?政策应如何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徐洪才:新的一年,随着经济活动恢复常态化,经济增长会看高一些,肯定高于2022年整体的趋势。中国经济向上,全球经济向下,这是两大趋势,出现背离。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左右,应该说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我国经济还面临一些挑战因素,如外需收缩对外贸是有影响的。另外,我们外贸自身也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未来境外旅游可能会有一个井喷式的上升,那么我们服务贸易的逆差会扩大,再加上去年的基数效应,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明显减弱。
从内需来看,大家是寄予很大期待的。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一直比较给力,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小。主要是要看房地产,要逐渐恢复正常,从而拉动投资、消费和就业。此外,从二季度开始, 一些日常性消费有望出现强劲反弹,带动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业的恢复,从而带动整个市场销售的增长。此外,创新驱动还会进一步体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政策层面上,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但整个结构性政策还有创新空间,即提高其针对性、灵活性;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引导资金用在紧要处,特别是在民生领域,还有高科技创新的领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释放改革红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进一步扩大、释放内需市场的空间,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一带一路”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2023年,拉动我国经济的引擎是什么?投资和消费增速形势又将如何?我们再来连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
基建投资将是经济增长“主力军”
郑后成:展望2023年,基建投资会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二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可以看出,不论是政府投资、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还是政策性金融、重大项目,均指向基建投资。
今年消费增速大概率高于去年
郑后成:从消费来看,2023年我国消费增速大概率高于2022年。我国消费增速面临两重利多。第一,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2年我国消费增速较低,这就意味着2023年消费增速面临低基数的利多。第二,进入2023年1月之后,社会活力重新恢复,聚集性消费与场景式消费出现反弹。
尽管如此,一些不利因素也存在。从CPI的角度看,2023年核心CPI、猪肉CPI以及交通工具用燃料CPI预计不会大幅上行,难以在价格角度推升消费增速;在出口增速承压的背景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影响消费增速。此外,预计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当月同比持续低迷,从结构角度对消费增速形成压力。
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
当地时间16日,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主题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当日,论坛发布《首席经济学家展望》称,在接受调查的民间和公共部门首席经济学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预计今年将出现全球经济衰退。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将比前一年更艰难吗?各国应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和危机?我们来连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
2023年全球经济的可预测性更强
陈凤英:相对来说,今年经济的可预测性更强。因为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乌克兰危机依然在,但已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美联储加息已接近尾声,所以全球利率的可预测性也显现,(全球加息潮)接近尾声,从而对汇率、股市、债市、房地产带来影响。美元走稳,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回升,人民币汇率升破6.7,欧元也升至近1.1。另外,通货膨胀可能已经见顶,也就是说欧洲和美国都已经在一个高通胀的尾部往下走了。
我认为,2023年是全球合作的窗口期。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发布,其中包含很多久违的承诺,如各国领导人确认二十国集团是全球经济合作主要论坛,重申就再次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开展合作的承诺。另外,宣言也强调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这是过去就提出的目标,但今年我认为合作意愿会强一些,因为欧洲、美国都发生了问题,因此,合作环境应该比2022好。
东西方经济将出现分化
陈凤英:对于“世界经济将陷入衰退”的说法,我不太同意,我认为应该说世界经济明显走弱。
如果说去年出现全球经济滞胀现象,那么今年可能不是“胀”的问题,而是“滞”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在放缓。欧洲与美国的经济会明显下滑,但亚洲经济并不会太糟糕。由于中国经济企稳甚至复苏性地增长,2023年亚洲经济应该是好于2022年的。而亚洲经济可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占一半以上,甚至要超过一半,尤其是中国恢复性的中高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应该看到东方与西方的经济分化,亚洲经济将拉动世界经济,不会出现全球性的全面衰退,地区性的衰退不可避免,如欧洲等地。但是亚洲不会衰退,因为亚洲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表现不错,会拉动2023年的经济增长。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施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