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华为手机明年出货量剑指7000万?供应链摸底:相关公司已有加单情况

A+A-

2023-10-12

  华为Mate60系列自上市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10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家华为线下门店发现,该系列手机均无现货,且到货时间无法预期,其新机销售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10月10日,有媒体援引华为相关消息人士报道称,华为2024年出货目标是6000万至7000万部手机,相比今年和去年的出货量翻了一番。

  近日,华为手机产业链相关人士及多位分析师也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积极的出货展望,产业链加单预期进一步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接近供应链人士获悉,相关公司确有加单情况。

  出货量预期多次提高

  华为开售Mate 60 Pro后不久,就有供应链消息称,华为Mate 60 Pro加单至1500万至1700万台。此后又有消息称,华为Mate 60 Pro和Mate 60 Pro+的出货量已上调至2000万台。

  9月12日媒体报道显示,华为已经把2023年手机出货目标由年初时预估的3000万支上调至4000万支,市场进而又对明年出货展望给予了更佳预期。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指出,华为Mate 60 Pro下半年出货预估已调升20%至约600万部。展望2024年,预估华为零组件采购量为3000–4000万部。

  前述2024年华为的出货量目标未得到官方确认,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接近华为面板供应商人士获悉,相关公司确有加单情况,“明年京东方和维信诺来自华为的柔性OLED订单都比今年的多。”

  早在上线之初,华为Mate 60系列就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华为手机销量份额逐步攀升。据BCI的数据,自华为手机8月29日上线以来,份额占比从W35的12.7%增长至W38的18.1%,单周销量为92.2万部。就周销量占比而言,为2021年至今最高数值。

  与此同时,市场也聚焦华为新机对苹果“江湖地位”的冲击。如果相关出货量目标达成,势必抢占苹果市场份额。

  从2023年上半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份额来看,IDC数据显示,苹果市场份额高达67.0%;华为位居第二,市场份额达15.6%。

  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指出,由于华为的强势回归可能会对苹果iPhone的整体销量产生冲击,苹果今年全年的iPhone销量将在2.2亿-2.25亿台之间,同比或有5%的下滑。

  瑞银证券最新报告指出,由于面临华为新机竞争等风险,将苹果iPhone 15系列新机出货量由8000万至9000万台下调至7800万台。

  概念板块一枝独秀

  近期虽然大盘未有较好表现,但华为产业链一枝独秀。随着华为手机出货量预期的提升,带动整个消费电子供应链中的华为供应链标的走出了相对强势的市场表现和更好业绩。其中,欧菲光走出四连板,华力创通、汇顶科技、宝馨科技、创联电子、强瑞科技连续多日上涨。

  国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据产业链跟踪反馈,一方面基于华为高端机型的突破,鲶鱼效应下各终端品牌积极备货以稳定自身市场份额;一方面基于终端补库存需求的体现,第三季度消费电子产业链延续二季度以来的弱复苏趋势环比继续上扬,四季度出货展望则更加积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期在互动平台上,投资者涌向各家产业链标的询问公司和华为的合作情况和订单情况,其中有几家公司做出了回应。

  艾华集团回复投资者提问称,公司为华为的合格供应商之一,与华为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具体销售情况还需关注定期报告。据悉,该公司专注铝电解电容的设计制造。

  和胜股份主营新型铝合金材料,其称目前已配套华为手机中多款、多代高端机型,鉴于与客户签署保密协议,不便透露项目情况。鸿富瀚在面对投资者有关产能需求等提问时表示,公司当前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公司会根据客户订单情况,稳步提升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记者联系了多家上市公司包括欧菲光、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等,了解对华为的供应情况,但公司均表示不方便透露客户信息。

  其中强势个股欧菲光颇受市场关注,此前苹果、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品牌均为欧菲光客户,2019年年报提及公司曾获得华为“质量优秀奖”。2020年欧菲光被剔除苹果供应链,业绩持续下滑。

  随着华为销售持续火热,市场预期将进一步带动欧菲光业绩,据证券时报报道,欧菲光今年内部经营目标为全年扭亏为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南昌欧菲光工厂开启了新一轮招工,招聘小时工开出了23元时薪的高工价。

  有两家产业链公司从行业角度向记者分析称,消费电子行业存在季节性波动,下半年一般都好于上半年。不过,一位产业链人士坦言,尽管比上半年有所好转,但和去年同期相比,难以看出有特别明显的上升。

  一位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华为归来和近期品牌新机密集发布,更多的是对市场情绪的提振作用,此前积累的换机需求有望得以释放,有助于推进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复苏。”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张赛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