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国际航运业全链条创新升级 |
(新华财经 2023-11-20) |
11月16日-18日在天津举办的2023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船舶无人驾驶、码头机器人作业、航道无人艇测量、海洋环境自动监测……一系列智能装备和产品展示着科技在港口、船舶的应用成果,折射出全球航运业的创新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表示,科技正在推动国际航运全链条创新升级。 在天津港展厅内,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全景式互动沙盘,伫立在“港口地基”的模拟场景之上。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往来穿梭、“场岸桥”移动自如、风电设备运行稳定…… “沙盘展示了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部分泊位,这里所有设备都是自动化无人作业。”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艺焜说,正如沙盘所展示的,这一切正全天候、真实地发生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上。 荷兰鹿特丹港也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鹿特丹港通过港口社区系统将船舶和货物进出口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包括港口天气潮汐、靠泊申请、海关报关、引航、拖轮、燃油加注、货物报关查验等,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荷兰鹿特丹港驻中国区首席代表邹俊善说。 科技正在为全球航运业赋能。“人工智能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航运系统和业态再造,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安全性,并改善从业者工作条件。”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说。 中国航海学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预测》提出,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 谈到科技给航运业带来的变化,绿色低碳是另一个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16%。”天津港集团科工管理部副总经理陈艳萍说。 天津港“含碳量”降低的背后,是一项项港口“黑科技”的上线。通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确保码头能源生产和消耗均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码头建有北斗卫星基准站,在5G技术配合下实现动态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生产效率提高了,船舶在港时间少了,碳排放量也就下来了。”陈艳萍说。 船舶使用绿色能源是当前航运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林戟说,中远海运提前布局绿色能源,确定以甲醇为替代燃料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甲醇等航运燃料的供应链建设。截至目前,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动力船舶占比已超过90%。 希腊航运金融协会主席乔治·克西拉扎基斯也表示,希腊航运界正大力投资于更先进的新型船舶和技术,以提高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业的环境足迹。 智能科技还被应用于海上污染防治和应急指挥。在航运企业展区,“天津港船舶污染风险智能化动态监控平台”上显示着不同区域、不同颜色的风险等级。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孙灏说,中国船级社与天津海事局合作打造了这一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天津港锚地、航道、各港区码头等单元的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一目了然地展现全港污染风险点,安全、高效地实现风险预警和应急指挥。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也打造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生态,依托其自主研发的“北斗生态+航运”解决方案,为船岸通信提供了应急策略和安全通道,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起到重要技术保障作用。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航海学会集装箱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大山说,技术变革有助于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也提高了基础航运服务业的增加值,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在航运数字化浪潮面前,运输服务企业正在努力跟上数字化步伐。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秘书长李志民介绍,为了能和上下游合作方实现数字化的协同闭环,大量货代企业正在积极投资数字化转型升级,包括销售和财务数据管理、组织协同、供应链优化、跨地区运营等内容,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 李志民认为,货运代理行业和整个航运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未来目标和使命是形成完善的数字化生态和协同力量,建立起航运数字化的标准体系,采用一套规范和标准,实现整个行业生态的数字化规范。 |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