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沙漠土壤化”实践有助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新华财经 2023-11-20)

  11月17日至18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华通讯社与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承办的2023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新区举行。本次大会以“气候金融 美好世界”为主题,旨在通过打造多元、国际化的“融智+融资”服务生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产业发展。

  在18日下午举办的“金融赋能绿色技术创新”专题论坛上,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易志坚带来主题为“‘沙漠土壤化’原理实践与生态碳汇前景”的演讲。易志坚表示,“全球沙漠面积超过3千万平方公里,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如果只改造1%,也将新增大量可利用土地,这对于荒漠化防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以及粮食与土地安全,甚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据悉,2008年,易志坚在研究颗粒物质力学的过程中发现,颗粒物质从离散状态向流变状态、固体状态转换,依靠的是一种万向约束关系。“当时我就联想到,土壤和沙子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这种约束关系。”易志坚说。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易志坚团队提出了一项原创力学原理,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万向结合约束关系(Omni-directionalIntegrative约束,简称ODI约束)。万向结合约束下的土壤颗粒体,既有一定的柔性,保水、保肥和透气,并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弹性空间,又有一定的刚性,使之能够“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彼时,易志坚团队首次在土壤的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力学角度解释了土壤能够“生生不息”之谜。

  “沙漠也是可以土壤化的,一盘散沙可以变成‘泥土’。”据易志坚介绍,从2016年起至今,“沙漠土壤化”技术在多种严酷自然条件下进行实地试验。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戈壁、四川若尔盖修复沙化草原、西沙岛礁、厦门海滩、西藏拉萨市郊沙化带、重庆石漠化地、中东沙漠、撒哈拉沙漠中石油尼日尔油田基地等3万多亩不同条件的沙漠沙地上,“沙漠土壤化”技术生态恢复和农业种植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用水方面,内蒙古和新疆试验数据表明,“沙漠土壤化”试验地农作物耗水量低于当地农牧业生产取用水限额。若是在沙漠地区种植耐旱植物,或在若尔盖草原沙化区和拉萨市郊沙化带等降雨量正常的地区,则只需在改造后播种时浇水,后期无须灌溉。环保方面,经权威机构多次检测表明,添加材料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土体”、水体和大气环境全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标准,同时农产品安全无污染。

  不仅如此,“‘沙漠土壤化’技术还具有易施工、作物产量高、固碳效益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显现等特点。”易志坚进一步指出,在沙漠里种植相应的耐旱植物,是通过自然生态手段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回归,这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对于相关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