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 |
(2023-11-27) |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工作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即农产品“三品一标”)是供给适配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的有效途径。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现场会,提出要加快制定出台优质农产品相关标准,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1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对外发布《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要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山西印发两个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聚焦现代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渔业、仓储冷链物流和粮食烘干设施五大领域,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11月21日,湖南召开全省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要求完善设施农业支持政策,加大财政、信贷、科技保障支持力度。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近日,云南省林草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草资源经济,促农增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金融支持是其中的重要方面。11月17日下午,浙江召开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联合体会议,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进一步部署。 乡村振兴要闻 1、国务院: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好各项建设任务,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按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部署要求,实事求是确定建设范围和优先序,合理安排年度建设任务,发动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建设管护,严把监管和验收质量关,确保建一亩成一亩。要加强灌区新建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要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流域防汛抗旱工程设施体系,抓紧修复灾毁水利设施。要持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确保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要健全组织发动、资金投入、运行管护、协作联动机制,保障农田水利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地。 2、四部门出台行动方案 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 1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对外发布《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聚焦产粮大县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营造鼓励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 《方案》明确,优先支持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2024年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分期分批逐步支持其他粮食主产省(区)和非主产省(区)产粮大县,力争到2030年基本覆盖全国产粮大县。 《方案》提出,健全完善产粮大县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做到“关键设施无缺项、供给质量有保障,高频服务就近享、基本医教不出县”,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展望2030年,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力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鼓励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 3、农业农村部:加快制定出台优质农产品相关标准 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 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江西赣州召开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现场会。 截至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36%,是历史增长最快时期,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 会议强调,要精准把握农产品“三品一标”的新内涵新定位,处理好优质和安全、认证、品牌的关系。立足新的部门职责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推动工作重心向认证管理与产业培育并重、保安全提品质并重、全链条监管转型。 会议要求,下一步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重点做好“六个加快”:加快制定出台优质农产品相关标准、加快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监测评价、加快搭建专业化宣传推介平台、加快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加快构建相关工作体系。 地方乡村振兴实践 1、山西印发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 完善仓储冷链物流及烘干加工设施 近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聚焦现代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渔业、仓储冷链物流和粮食烘干设施五大领域,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西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稳产保供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38个以上;粮食烘干能力达到40%;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7%和50%。 《方案》提出,以稳产能抓改造为重点,推进设施园艺提档升级;以转方式提效率为重点,稳定优化设施畜牧布局;以扩产能调结构为重点,拓展现代设施渔业空间;以补短板强支撑为重点,完善仓储冷链物流及烘干加工设施。重点实施新建设施园艺项目、现代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盐碱地现代设施园艺建设工程、现代设施集约化育苗中心(场)建设项目、立体多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等13类项目。 2、湖南:完善设施农业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信贷、科技保障支持力度 11月21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 会议指出,要以补短板、提生产效率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设施种植园区,集约化设施育苗中心,推进现代设施种植业改造提升;以优结构、提规模化率为重点,建设现代智能化猪场、高效设施化家禽养殖场、高效集约化牛羊养殖场、奶牛智慧牧场;以转方式、提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渔业。 会议明确,要完善设施农业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集中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农业生产及加工环节的成套设施设备列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属金融产品;要加大科技服务保障力度,深入研究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路线,研发推广轻巧型专业化农机,总结推广一批设施农业经验模式,让农户有章可循、有样可学、有机可用。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会议要求,要完善规划体系,抓紧编制本地区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要发动各类主体参与,探索由符合条件的村级组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项目,推动投融资创新项目落地;要严格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建一亩成一亩;要加强建后管护,严格“一张图”管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确保良田粮用。 3、云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 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云南省林草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草资源经济,促农增收。 《意见》明确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积极发展林下产品采集业,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大力发展森林景观利用,育强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促进林下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林下经济特色品牌,拓展产销贸易服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意见》明确,到2025年,云南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涉林下经济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100家以上。 4、浙江:加强金融要素供给 加快构建多元化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11月17日下午,浙江金融服务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联合体会议召开。 近年来,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质量,保险机构持续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金融投资机构、基金公司进一步拓展涉农业务,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三农”领域。今年前三季度,浙江涉农贷款新增1.08万亿元,授信规模居全国第一;浙江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2%,高于全国50.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紧密资金项目对接,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金融要素供给,加强重大项目招商推介,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质效,丰富主粮作物保险种类,积极发展渔业保险,强化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创新开发特色险种,加快构建多元化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应用建设,依托“浙江乡村大脑”平台,逐步推进政银数据共享,破解“三农”抵押贷款难题。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李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