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集聚与平衡

A+A-

2023-12-25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所著的《空间的力量》(第三版)近期正式推出,在地理因素影响城市体系、区域经济的思考基础上,作者明确给出了“双重中心—外围”区域格局的具体论述。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产业结构也逐渐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过渡,加速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协调区域制度壁垒,让人口加大流动,适时优化公共配套,是破解平衡问题的关键。

  从经济学原理看,在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机制下,经济在少数地理区位上集聚。作者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也就是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型。在结合中国实践基础上,单一的“中心-外围”模型无法回答中国不同城市群之间的比较优势。因此,作者提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各区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分化,形成从沿海向内陆、从中心城市向外围的发展梯度,呈现“双重中心-外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对于更加集聚的中心城市而言,要加大公共措施的配套,解决好教育、医疗等关键问题,而相对远离中心的外围城市,未来可能逐渐紧缩发展,但关键要关注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区域的经济增长,在人均的意义上理解平衡。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的中国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要素跨地区再配置,加大了劳动力流动成本。

  城市与人息息相关。在作者的论述中,人的城市化涉及人口流动,但仍存在一些阻碍流动的因素亟待破除。尤其当前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相关改革更加紧迫。例如,农村移民如果早进城,通过城市生活获取经验,进入收入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概率也能提升。这提示户籍制度仍待进一步推进。

  作者也提及了一些城市发展的困境。作者在这一版中单独讲到了中国政府地方债的问题,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一些“远、大”新城规划在人口密度低、远离当地城市中心的地方,虽然地方政府想以新城吸引产业和人口,但位置偏远的新城不具备地理优势,也没有吸引力,投资效率不高,得不到回报,会逐步积累下相关债务。因此,作者得出空间经济因素对新城效率影响的框架:密度、距离、债务。

  从全书的结论来看,作者仍然将关注点放在中国这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从空间的视角、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视角阐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集聚,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平衡,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给出实证分析。集聚与平衡不是分割的,正如作者极力倡导的观点,市场也不应该是分割的,虽然有央地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中国还是需要加快相关改革,持续推动相关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柳宁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继续阅读